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中國電動車企的大淘汰

2019年6月30日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沒有了政府的補助,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如今更需要走國際化路線。

https://p.dw.com/p/3LEYk
China Ladestationen für Elektroauto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Jia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一在德國總理府舉行的所謂"汽車峰會"上,一個據說是要保障德國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應運而生。截止到2030年,德國計劃讓700到1050萬輛電動車上路,並終於要為此修建全覆蓋型的充電網路。

到目前為止,德國只有大約16000個充電設施。2018年電動汽車的保有量也只有區區83000輛,要知道德國機動車的總量為4710萬。跟中國的現狀相比還差的很遠:那裡有260萬輛電動車已經上路。 據稱,到2025年,中國的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在機動車總量中的佔比將達到20%以上。目前它們的所佔比重只有5%左右。

"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2014年的時候就說過,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過去15年中,北京為電動汽車領域投入了大約500億歐元的財政補助。特別是通過嚴格的排放標準在城區推行電動汽車,與傳統的內燃機汽車相比,電動汽車更好上牌照,而且還能拿到一部分政府的銷售補貼。目前來看扶持政策還有提升的空間。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像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科技公司早就已經以投資者和開發者的身份上船。中國在數字化方面擁有巨大的技術實力,市場準入門檻已經低到讓行業內初來乍到的新手也有機會挑戰像特斯拉、戴姆勒或者福特這樣的老牌外國企業。這一切曾掀起了一股電動汽車領域的創業潮。在當今中國的初創企業體系中,有大約490家電動汽車生產商。

中國的國產汽車佔據了那裡汽車市場大約95%的份額。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外國車商無法真正的從大步流星的中國電動車市場獲利。因為外國車商佔領的更多是高端市場。比如德國汽車工業仍然相信科技帶來的優勢,而亞洲國家的客戶則越來越看重互聯和娛樂帶來的進步:在中國,汽車裡的觸摸屏比引擎的排量更重要。堵車時有能連接網路的音響比更安全的碰撞緩沖區要來的實惠。

中國汽車市場大幅萎縮

2018年,中國的汽車市場在經歷了30年的持續增長後,首次萎縮了大約3.8%。雖然電動汽車的銷量仍然實現增長,但是下滑的態勢已依稀可見。今年4月,混合動力、燃料電池和電動汽車的上牌數量同比增加了18%,但去年同期的增長率還曾經是62%。被寄予厚望的"中國版特斯拉"蔚來汽車於去年9月成功在紐交所上市,但如今銷量卻持續下滑,公司股票今年更是縮水了大約60%。

不僅僅是因為和美國的貿易戰讓客戶和投資者感到不安。當前有太多的問題沒有答案:哪家企業能活到最後?從概念車到量產車的過度究竟能夠有多平穩?氫能驅動的汽車很快會成為新的選擇嗎?今年上半年,中國所有的電動汽車企業總共只吸引了大約7億8千3百萬美金的投資。去年同期還曾達到了60億美金的水準。而去年全年的投資總額為77億美金。

China, Shenzhen: Der Nio EP9 electric supercar
被視為「中國版特斯拉」的蔚來Nio EP9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Fei

大幅減少財政資助

這其實是計劃之中的事情: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在經歷了飛速發展後已經進入整合期。政府漸漸減少了對電動汽車的資金補貼。從今年6月開始,續航250公里以上電動汽車的政府補貼被減少了大約一半。而到了2020年,這種補貼會完全被取消。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可控的大規模死亡。最後的結果就是讓一切回歸市場,適者生存。這巧妙的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企業有了救生圈,就敢向深水區游去。等到了深水區,政府會強迫它們在撤掉救生圈的時候還能浮在水面。

其實整個汽車工業現在都被逼到了深水區。這也意味著:中國車商不得不走國際化路線。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取消補貼並不意味著德國汽車工業能松一口氣。中國車商的壓力,比如立足德國市場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因為它們必須把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賣到德國。

 

本文作者20多年來生活在北京。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