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看文學還是看政治?

2012年10月12日

2009年,德國「島嶼」出版社發行了德語版的莫言小說《檀香刑》。德國之聲採訪了本書的德語翻譯、漢學家白嘉琳,以及當時主管這本書出版事務的多爾馬根,談到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以及爭議。

https://p.dw.com/p/16OjG
--FILE--Chinese author and writer Mo Yan attends a reading forum during the Shanghai Book Fair in Shanghai, China, 15 August 2012. This year, two hot candidates for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are Chinese writer Mo Yan and Japanese writer Haruki Murakami. Alia from Off-beat China tracked the discussion online and found out that Chinese netizens have voted against Mo Yan.
Buchmesse Shanghai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多爾馬根先生,島嶼出版社(Insel Verlag)當時是如何決定要翻譯出版莫言的小說《檀香刑》(德語:Sandelholzstrafe)的?

Jürgen Dormagen
多爾馬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多爾馬根:我們當時必須要做出這個決定,因為中國在2009年是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島嶼出版社擁有譯介中國文學的長期傳統,所以我們考慮,除了我們現有出版名錄上的那些經典作品之外,還能夠主推什麼作品。幸運的是,我當時的助理本雅明‧施派希特(Benjamin Specht)會說中文。這樣,我們在除了聽取各方面的鑑定和推薦之外,還可以就這本書進行直接的對話。在決定要出版莫言的作品之後,就需要尋找一位合適的譯者。我有幸找到了理想人選,她就是白嘉琳,她不僅具備必要的語言能力,而且過去也翻譯過莫言的作品,並且認識他本人。

白嘉琳女士,《檀香刑》這本書雖然已經在德國出版,但是廣大讀者對它還是不太瞭解,您能簡單介紹一下它的內容嗎?

白嘉琳:它講述的是中國末代皇朝的覆滅,有一個歷史的框架。這也是莫言作品中為數不多的以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之一。它的構思很有意思:整個結構就像一部戲劇,莫言希望自己家鄉的一種農民戲劇能夠復活,它被稱作"貓戲"。這種地方劇種其實已經被人們遺忘,幾乎不復存在了。所以,莫言有意識地按照這種戲劇來安排小說的結構。也就是說,他讓五個任務,從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聲音、以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在這些故事之間,作者用第三人稱的講述串起來,並且語言風格也截然不同。所以,整個小說不僅講述角度豐富,感覺也在變幻。

多爾馬根先生,莫言被認為是忠於中國政府的作家。為什麼當時出版社選擇了他呢?

多爾馬根:如果能坦率點說的話,我認為這是一種成見、一種俗套。如果作家從自己的世界觀出發進行寫作的話,那麼他們在公開場合對當下的執政者進行怎樣的評論,其實是一個次要問題。構成作家靈魂的其實是一些其他的秉性氣質。之所以我要說認為莫言忠於中國政府的觀念不恰當,是因為他曾經堅決地說過:能說的東西,我全部都說了,通過文學工具,通過我的小說。因為他其實是一位現實主義的作家,他的作品決不是粉飾太平的。所有認真閱讀他作品的人都可以看到,"忠於政府"這樣的帽子是不應該扣在他頭上的。當然,向艾未未這樣的藝術家的存在也是有益的,因為他們利用非常鮮明的行動和表態直接介入到政治層面中去。您設想一下,假如有人問,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追憶似水年華》等,編者注)是不是也"忠於政府"呢?您就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是偏離實質的。

2009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莫言卻扮演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角色,那就是他拒絕與異議人士貝嶺同處一室。這樣的事件不會給出版社造成陰影嗎?

Mo Yan Literaturnobelpreis 2012 ARCHIVBILD
莫言在2009法蘭克福書展圖片來源: John Macdougall/AFP/Getty Images

多爾馬根:當時我也在現場。這件事情不管對於作家本身還是本地的輿論界來說,都是非常不愉快的經歷。莫言作為一個作家,是來介紹自己的作品的,結果卻被一些更關心政治的記者圍住,問題與作品無關,全是問他有沒有說過某些話,做過某些事。所以他當時想要拒絕所有的採訪。我們作為出版方,當時是尊重他的選擇的。他也許可以說自己對政府是持批判態度的,這樣會使事情更簡單化。可是他不想把自己推到這樣一個范疇中去。我們猜測,包括更加瞭解他本人的譯者白嘉琳女士,都認為這不是膽小怕事,而是一種本能的謹慎,因為他本來就是這麼一個人。他不喜歡參加研討會,不喜歡在講台上誇誇其談,他是一個作家。

白嘉琳女士,您在翻譯的時候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白嘉琳:真實再現他的語言風格。莫言是一個崇尚文言文的作家。這種古典語言和現代漢語截然不同,如果要打個比方,就好像我們歐洲的拉丁語和義大利語一樣。你必須對中國古典文化有充分的瞭解,他常常在小說裡提到一些歷史人物,會用很多諺語,還有歷史事件、古詩、古文裡的名言名句。你必須理解這些東西,才能把它們相應地翻譯成德語。除此之外,小說裡不同的講述者也給翻譯帶來了難題:一會兒是一個弱女子在講故事,下面就換成了一個大干部,一會兒又是粗笨的屠夫,他們的語言全都不同。這些風格各異的語言也應該在德語中得到再現。

於爾根‧多爾馬根(Jürgen Dormagen):曾長期擔任出版社審稿工作,後任蘇爾坎普(Suhrkamp)出版社國際文學部主任,出版莫言《檀香刑》的島嶼出版社也隸屬於該出版社。2010年,他被文學翻譯協會授予"譯者伯樂獎"(Übersetzerbarke)。

白嘉琳(Karin Betz):漢學家、翻譯家,德國哥廷根大學德中碩士研究生項目的科學工作人員。

採訪記者:Aya Bach 編譯:雨涵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