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諾貝爾化學獎和諾貝爾物理獎揭曉

編譯:施彥2008年10月8日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10月8日中午當地時間11時45分左右宣佈,將200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日裔美國科學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國科學家馬丁.喬非(Martin Chalfie)和華裔美國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以表彰他們三人在發現綠色熒光蛋白方面所做出的傑出成就。

https://p.dw.com/p/FWFK
三位化學獎得主圖片來源: AP

華裔化學家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是中國著名科學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現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大學任教。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三名日本物理學家獲獎

在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還沒影兒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已獲得有關基本粒子的開創性理論認識了。為此,三名日本物理學家——其中一名已加入美國籍——榮獲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昨天(10月7日)當地時間上午12時15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佈將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裔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日本科學家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和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

對外行來說,三名科學家的獲獎成就聽起來就像天書。他們三人都是研究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的,都是有關對稱性和非對稱性、有關物質和反物質的。簡而言之,他們鑽研的都是粒子物理理論,極其微觀,但其最終目標卻極其宏大,即解釋我們所生存的宇宙空間是怎樣組成的、它是怎樣形成的。

三名科學家的主要學術成果都是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取得的,但卻對近代物理學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現年87歲的南部陽一郎因發現亞原子物理學中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而獲獎。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南部陽一郎就提出了對該機制的數學描述。根據他的有關理論,大自然顯然很混亂的表面下隱藏著秩序。目前有關基本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所有理論幾乎都含有南部陽一郎的成果。標準模型將自然界中的4種基本作用力即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中的前3種以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都統一到一套理論當中。南部陽一郎當年提出的理論如此超前,以至於他的同事都不得其解。

時過境遷,南部陽一郎的學術成就終於得到了最高肯定,對此他感到非常高興。雖然他1970年就已加入美國國籍,但他的本科以及博士學位卻是在東京完成的。他曾任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後應聘美國芝加哥大學,退休後依然在該大學活躍至今。南部陽一郎被公認為推動近代粒子物理學發展的帶頭人。他的學術成就還包括提出基本粒子誇克還具備所謂「色」的特性,即紅、綠、藍三色。誇克是比質子和中子等亞原子粒子更基本的物質組成單位。這裡的「色」並非指誇克真的具有顏色,而是借「色」這一詞形象地比喻誇克本身的一種物理屬性。

另兩位日本物理學者——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的獲獎成就也和誇克有關。1972年,年僅29歲和33歲的小林誠和益川敏英在標準模型的框架下,解釋了對稱性破缺的起源,並預言3種誇克的存在。在隨後的23年間,他們預言的誇克被一一發現;2001年和2004年,美國斯坦福實驗室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的粒子探測器又分別獨立實驗證實了對稱性破缺。

在昨天於東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閃光燈的「狂轟濫炸」,現年64歲的小林誠表示,他得知獲獎消息後非常吃驚。他說:「這麼不可預見的消息,讓我感到非常吃驚,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感覺是有些奇怪,從天而降的殊榮表彰的是那麼多年前的事兒。但如果回過頭來看的話,作為科學家,我經歷了一個很好的時光,那時的一切確實令人興奮。」小林誠一直在日本從事研究工作。從1979年起,他就職於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曾擔任過該機構的主任。

現年68歲的益川敏英也一直在日本從事科研工作。從2003年開始,他在京都大學任教。在昨天於京都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他依然保持學者風范,沒動感情。他說:「還好了。我是物理學家,所以沒理由要特別高興。最重要的是實驗證實了理論,得不得獎更多地是一個社會事件。」但無論如何,他還是補充道,現在他希望年輕人能更多地獻身科學,也視科學研究為「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