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發展國有經濟是否應該理直氣壯?

2012年5月18日

雖然世界銀行以及許多中國經濟學家都提出了中國要降低國有企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的呼籲,但中國的決策層看來並不為所動。中共中央機關報刊《求是》日前刊登了一篇文章稱,要理直氣壯的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https://p.dw.com/p/14xLl
--FILE--Chinese visitors walk past the stand of China Telecom at the Expo Comm China 2008 in Beijing, China, 23 October 2008. China Telecom announced Tuesday (10 March 2009) that it expects 2008 financials to experience a significant year-on-year decline on an asset impairment loss related to its PHS network. Both the registration of new PHS users and expansion of the network were discontinued on February 13, while telecom operators have been ordered to cancel the service by the end of 2011, according to previous reports. China Telecom will report 2008 earnings on March 24. +++(c) dpa - Report+++
中國國企的利潤豐厚,更多是國家權力支持的結果。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求是》日前刊登署名國務院國有資財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文章中強調指出: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與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面臨著更加複雜的環境,國有經濟發展擔負著更加重大的使命。也就是必須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理直 氣壯地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不久前,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拐點",如果不進行深入的改革,將有可能面臨突發性危機。其中特別指出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威脅到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經濟學家茅於軾曾經向德國之聲表示:回顧中國過去10年,最急待改革的,但卻錯過改革良機的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和取消壟斷。而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對此指出,世行報告並不代表中國政府對相關問題完全認同。中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路線制定經濟策略。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特別是德國奉行的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理論體系中,沒有給予國有企業相應的定義。在許多德國經濟學者眼中,雖然整體市場的許多部分,比如在能源或者鐵路運輸方面,確實有壟斷現象存在。因為相關領域投資需求巨大,只有超大型企業才能夠存活。但政府仍然會委派獨立的監管機構監督相關企業的營運狀況,防止他們利用壟斷地位以犧牲客戶的利益為代價積累財富。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國際經濟政策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 )以德國的歷史為鑑,指出了國有經濟的主要弊端,表示:"從跟本上來講,我們對此持批判態度。德國過去的歷史經驗表明,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通常都不及私營企業。當然這也與市場體制有關,但總的來說,國有企業私有化更能夠帶來正面效應,並促進經濟以及社會財富的增長。"

"中國特色"能否為國企獨大辯護?

國資委在《求是》雜誌上刊登的文章以中國特色為論據,指出國企已經貫徹了一些類似於私有化的改革。強調指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擴權讓利、承包經營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破產關閉、重組併購到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中國國企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 的成功之路。國務院國資委依據《公司法》,在中央企業深入推進建立規範董事會試點,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公司治理模式,國有企業決策更加科學,管理更加有效。

德國的經濟政策專家馬特斯認為,中國官方的這種說法如果是事實,就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他分析稱:"從理論上來說,這是可能的。因為最終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相關企業中的員工以及管理人員處於怎樣的一種激勵機制中。工作更加努力、更有效率的員工是否能夠得到獎賞。德國以及其他工業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國有企業中的員工沒有動力去改善工作效率,許多企業職工並沒有實際的工作任務。他們最後變得像政府官員一樣,沒有動力去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馬特斯向德國之聲表示:儘管中國實行的是受政府調控影響的計劃經濟,但中國的成就依然有目共睹。政府也一直在嘗試向經濟體系注入自由市場經濟的元素。這從理論上來講是可以實現的。他指出:與國有企業相比,對私營企業產生影響的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的影響來自市場,企業在與市場與其他對手的競爭中必須堅持努力保持優勢,不斷完善自身,控制成本,向市場投放更加完善的產品。這對於企業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意味著他們的所得與所創造的價值相吻合。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股東追求投資回報率,他們也會向企業施加壓力使其經營更加有效。馬特斯認為,中國國企的目標應該是在內部建立這樣類似於私人企業的管理結構。

國企讓利於民"天經地義"

研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經濟政策的張漢林教授認為,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中國不需要按照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模式來制定經濟制度。他認為"制度環境僅僅是一方面,企業所有制形式是另一方面,企業所有制形式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不能說國有就一定不好,私有就一定好。" 那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民營企業、都有許多私營企業倒閉,這也證明了它們在經營上並不都十分有效。所以,「不能因為企業的股東形式,所有制形式來判斷企業的優劣。在這一點上,任何國家的企業理論都不能對這個問題得出一個結論。"

長期反復論述改革國家所有制、提倡降低國有制比重的北京思源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總裁曹思源指出,經濟發展有其普遍的規律。經濟發展,所有制形式的選擇和人性是聯繫在一起的。"國家所有制實際上就是官僚所有制",致使老百姓的利益和國有企業沒有太大的關聯。中國官方公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利潤豐厚,但這並沒有體現在其股價或者股票分紅上。而中國大部分民眾目前只能以購買國企股票的方式共同參與利益分配。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曾經刊登署名吳鋒的文章表示:保守估計,僅中央一級的國企2010年的稅後淨收益就在1.5兆以上,而國資委2011年測算上繳的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只有645億元,而且這部分紅利主要用於央企的改革,也就是在國資委部門內消化。文章指出,企業對股東分紅,天經地義,國有企業也不應例外。中國的國有企業分紅,不僅是履行對股東責任的問題,更是維護社會公平的需要。因為國有企業賬面上的巨額利潤,有國企高管員工的貢獻,更是國家權力支持的結果。

在德國經濟學者馬特斯看來,中國政府支持國企的做法是一種政策方針上的抉擇,與中國政體的性質息息相關。而德國在歷史中曾經做出並延續至今的抉擇是將國有企業私有化。比如在電信領域,自從德國打破了德國電信的壟斷地位後,市場上湧現了一大批電訊服務提供商,這一方面直接導致了德國民眾的通訊成本直線下降,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大量工作崗位產生。郵政領域也經歷了類似的改革過程,最後的結果是,競爭機制降低了價格,而最終使客戶,也就是全社會受益。

作者:任琛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