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生物技術在中國:從大躍進到急剎車

2003年2月7日

人們大概不會忘記,「大躍進」的時候畝產萬斤糧的神話。在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糧食生產力一直是個焦點。而今天,基因技術似乎是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科學配方」,它到底靈不靈?

https://p.dw.com/p/3FKq
基因玉米看似珠圓玉潤的,誰知道是利還是弊?圖片來源: BilderBox

基因工業的天堂

中國在生物技術方面快速啟動,但最近卻來了個急剎車,在北京的一位歐洲農業專家對此這般描述。

現在,謹慎代替了盲目樂觀,人們在觀望,美國和歐洲的關於基因糧食的討論如何繼續。中國是生物工業的天堂,全國一半的棉花田,也就是220萬公頃已應用了基因種植技術。至今為止,已有180種植物被中國的科學家用基因技術加以改造。

從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像中國這樣,在這項研究中注入這麼高的投入。畢竟,中國要以其佔世界7%的種植總面積,去供養世界總人口的20%。

在中國,應用基因技術通常是為提高糧食產量和增強抵抗力。本國內的市場當然毫無問題,因為中國消費者對基因糧食這種新鮮事物樂於接受。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對科學的特別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因為國家控制下的媒體普遍對此毫無批評報導。

生物技術研究機構林立,其中也有許多不符合國際標準的。尤其利潤豐厚的是製藥生物技術,一直不加控制地全力發展。到2005年,中國該是全球十個最重要的藥品市場之一。

國際市場尚存爭議

國際上對基因技術的爭議也給中國帶來了影響。「當美國出售到全球市場上的基因糧食出現問題的時候,中國縱容基因技術的態度才出現轉折點。」這位歐洲農業專家說,「中國也因此明白了,我行我素、獨自進行國際貿易是不可能的。」

9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就曾因受到國際煙草公司的壓力,不得不撤銷基因煙草的生產。

為了保持對重要市場如日本、歐盟或韓國的貿易,中國採取了謹慎的措施。「現在,中國人甚至在亞洲鄰國的市場上做廣告,說他們的產品『決不含有基因技術』」。

政府出台基因技術管理法規

2001年6月,北京政府頒布了一項嚴格的基因技術管理法規,該法規符合歐洲標準的許可、檢查和標籤義務等一系列規定。

但應用到農產品進口時,這樣的法律製造了官僚主義的障礙,因此外國批評家猜測,該法律也含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因素。因為北京希望,在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擺脫貿易限制的同時,也對國內農業經濟進行保護,以防止廉價農產品如美國大豆的進口造成對本國農業的破壞。國外的出口貿易商也抱怨,很難獲得基因糧食的許可證。

這項嚴格的法規當然也對中國國內的基因工業進行管理。「但問題總是,北京政府頒布法規,但中國以外,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做起。」該農業專家說。

很多法規的執行情況也不好檢查。比如說,基因農產品有加標籤的義務,「但人們卻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