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透過數字看本質

2019年7月22日

德國之聲評論員澤林指出,若只強調中國的經濟增速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我們就低估了所面對的那個根本的挑戰。

https://p.dw.com/p/3MW1F
Symbolbild USA China Handel
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只增長了6.2%;年初以來,出口回落了2%,6月份,降幅4%。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則讓人驚秫的消息:中國經濟增速降至近30年來最低。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只增長了6.2%;年初以來,出口回落了2%,6月份,降幅4%。受貿易爭端影響,尤其是從美國的進口大幅下降約13%。川普无法掩飾幸災樂禍之情:不僅很多外企撤出了中國,而且,該國也因懲罰性關稅而失去了數十億美元。本周一(7月15日),川普推文道,"中國現在好不希望,沒破壞同美國原先達成的協議就好了!"。由此,他也再度暴露出,他根本不願預想哪怕僅僅是數星期以後的事情。

事實上,這一回落充其量也就是川普的一個短暫的階段性勝利。中國的增速仍保持在政府確定的6.0至6.5%的2019年增長目標區間內。作為比較:美國目前的增長率是3.1%。對川普而言,它是一個超過了平均數的高值,但仍無法與中國的增幅相抗衡,而且,這一增值也還是美方用從中國人那裡所借的錢買下的。與日本一起,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人。中國人均收入水準相當於歐盟最窮國之一的保加利亞,因此,還有巨大上升空間。至於這個龐然大國到底需要多快的增長值才能避免淪入困境,這不好說;尤其是,眼下就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地從製造業轉移到了服務業。

再者:北京有著長期計劃,而且,手中還有若干槓桿,能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今年初,政府便出台了一攬子措施,其中包括額度約值4000億美元的降稅。供貸條件放寬,尤其使中小企業更易得到資金。地方政府被鼓勵發放特殊貸款,重又增加基礎建設投資。也因此,零售業和製造業的近期數字好於預期。6月份,零售貿易額增長9.8%,明顯好於4月份7.2%的增長率。與去年同期相比,製造業上月增長6.3%。專家們的預期數字卻只是5.2%。近來趨弱的汽車市場亦重新走高,雖然其主要原因是,車商趕在7月1日廢氣排放標準生效前减價傾銷。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對北京的好消息

總體而言,北京的長遠計劃--將增長建立在國內市場基礎之上、越來越減少對外國依賴--結出了果實。即使是貿易戰也未能遏止中國中產階層購買力的增長。對北京來說,它們可都是好消息。亞洲市場對來自中國的最新經濟數字作出積極反應。本周一,恆生綜指小幅上升,滬深300指數亦然。增幅均在1%以下,卻沒有暴跌,因為這些新數字而普遍出現的不驚不咤情緒。相反在西方,對爆發經濟危機的憂慮主導了西方的視角。

對中國而言,這個風險繼續存在:債務。根據美國彭博(Bloomberg)財政咨詢公司的估計,中國債務目前已升至經濟總量的271%。不過,具決定性意義的外債仍微不足道。而且,對於債務增加隱含的風險,中國政府如今比10年前要敏感得多了。李克強總理保證道,不會再有像2008/09危機後那樣的"潮水般供貸"。

China brokerage house in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K. Kyung-Hoon

有一點是明確的:一個在絕對數字上日益增大的經濟體的增長越來越緩慢,乃是一種自然發展。幾乎所有工業國家都經歷這樣的發展。美國也是。因此,即使與華盛頓達成交易,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會弱化。

低估的挑戰

若僅以稍稍回落的增長率來評估中國,那我們就低估了根本的挑戰,即:在國際比較中,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將變大,而中國對海外重要銷售市場的依賴性將減少。舉個例子:2017年,中國工業產品中只有9%出口,而2007年時則高達17%。這樣,中國的出口比重明顯低於德國(34%)、韓國(28%),或日本(14%)。鑑於中國所擁有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不是一種令人驚訝的發展。它也是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發展走到極限,而中國現在還有繼續往上發展的巨大空間的原因。

在眾多未來技術領域,中國今天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競爭力,並將繼續推進其新絲綢之路。這一長期戰略的目地不是要向參與國出口,而是要在相關國家為當地市場生產。比如,在非洲已經是這種情況。而西方在那裡根本就無所作為。這一巨大的對外投資很久之後才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影響,這是清楚的。然而,現在就可以預見到,尤其是中國將從新生的非洲中產階層那裡賺錢。冷靜觀察這一發展,要比因30年來的最低增長率而希望中國的起飛將長期受到遏制、西方繼續說了算,要重要得多。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