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川習會晤 中美關係是否還有救?

文山 摘編
2018年12月1日

G20峰會正在阿根廷召開,即將利用此次會議進行對話的習近平與川普两人尤其受到外界的關注。中美兩國有沒有機會達成妥協?德語報刊對此並沒有一致的預期。

https://p.dw.com/p/39GS7
Xi Jinping und Donald Trump
川普和習近平去年11月在北京會晤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N. Asfouri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算計到最後一刻"為題,刊發評論指出,至少在G20開幕之前,外界仍然無法看出川普总統在貿易議題上有任何策略。

文章注意到,不久前,川普刚剛對媒體表示,即便在與習近平的會晤後,他也不太可能打消繼續抬高關稅的念頭。作者由此問道:"這難道是一種策略?"

"一方面,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導致他不希望見到東亞競爭者日漸強大。在他眼中,蘋果、通用汽車在華設廠生產的做法是錯誤的。川普相信,通過提高關稅,能夠讓這些企業重新回到美國進行生產。但是,跨國企業卻有另外的算盤:他們希望能夠在客戶所在的地方進行生產,這往往就是中國。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卻忽視這一點,這真是令人震驚。"

"另一方面,川普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正確的:中國的貿易手段並不公正,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就業崗位流向了東方,智慧財產權保護對於中國人而言则是一個外來詞。美國對中國影響力日益增大的擔憂也是合理的,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就是一份宣戰書,旨在通過中國自身的創新能力取代外國的科技。人工智慧、電動汽車等十个关键科技產業將獲得巨額的政府補貼。"

"但是,川普并沒有按照輕重緩急來設法逐一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決定同中國全面對抗。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對北京而言十分敏感的台灣問題上,美國也在挑釁中國。這可不是促使中國人展開對美合作的手段。"

"此外,也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川普政權到底想要從中國得到些什麼。美國政府的一部分人堅持要求中國進一步向美國商品開放本國市場,大幅提供美國商品進口額,並且切實打擊掠奪智慧財產權的行為。還有一部分人则要求中國必須作出更為根本的改變;他們希望最終能夠遏制對手,不讓其壯大,認為這樣就能夠把工作崗位從中國帶回美國。要是後者佔了上風,美中兩國取得妥協的前景就十分渺茫。"

"當然,這一切也可能只是川普的算計,他本人最終並不想要一場真正的貿易戰。畢竟,貿易戰不僅僅損害全球經濟,尤其會損害美國人的利益。美國製造業需要從外國的供貨商處進口上游產品",加徵的關稅會提高美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更高的物價最終會影響到消費者的錢包,他們可是川普的選民。

Schild - Made in China
充斥世界市場的「Made in China」早已不只是紡織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 Baumgarten

蘇黎世出版的《金融經濟報》以"化解美中衝突的時刻表"為題,刊登了由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奇(Stephen S. Roach)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認為,現在必須要不斷重申美中兩國達成妥協的緊迫性,否則就會面臨貿易戰升級成冷戰甚至軍事衝突的風險。

"和人際交往關係相似,國家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也有可能變得不穩定、甚至充滿破壞性。要是一方改變了路線,感覺被蔑視的另一方就會作出劇烈的回應。在美中關係裡,中國這次是先作出改變的一方。北京轉變了經濟增長模式,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出口拉動轉向內需拉動、從依賴進口科技轉變為依靠自主研發。此外,中國還逐漸降低其巨額外匯儲備,這也讓北京向美國的放貸空間縮小。"

"美國感受到了中國夥伴的威脅,後者改變了雙方關係的規則。川普对中國威脅的反應,比此前幾任美國總統都要更激烈。與此同時,美國政界如今形成了跨黨派的敵視中國的氛圍,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作者認為,在這一局面下,川普与習近平在G20峰會上的會晤就是一次難得的機遇,能夠共同直面兩國之間的戰略性挑戰。"鑑於近期兩國之間的爭吵,我們難以對兩位元首在會談中取得突破抱有樂觀的期待。習近平與川普的每一場會面,都應該被當作是進行實質性商談的契機。而世界將對此予以高度關注。"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