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關稅互鬥 商人出走東南亞

羅法(發自台北)
2018年11月29日

在中國經商的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美國的課稅對象,紛紛將廠房外移到東南亞。就算東南亞的經商環境不盡理想、就算重整供應鏈會耗上十年,在貿易戰的陰影下,他們還是大舉搬遷,認定「晚一步不如早一步」。

https://p.dw.com/p/395v3
Vietnam Skyline von Hanoi
越南河內市的城市十分發達,但是該國的基礎建設仍然被世界銀行排名到47位,比中國後27位。圖片來源: imago/roberthardi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包飾商人皮洛塔(Fred Perrotta)花了四年,才打造好他在中國的供應鏈。但是,美國宣佈將要對中國一半的商品課征關稅之後,他開始在其他國家尋找供應商。他說,大部分的事情都已經談得差不多,就算川普和習近平在週五見面的時後達成協議,他也不會回頭。

皮波塔只是產業外移潮的其中一環。經濟學家表示,這一波外移潮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跨境供應鏈最壯觀的一次移轉。為了確保在移轉浪潮中搶奪到好的資源,將會出現強勁的競爭,重塑中國之外其他地區的供應鏈。

這波出走潮源自於風險趨避的心理。人們害怕美國會提高或是擴大對中國課征的關稅,又害怕比別人晚一步,到時候被想要去的國家排在後位處理。

越南、泰國是兩大熱門目的地。但是,企業家們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如當地的繁文縟節、勞工品質、商業環境等。

基礎建設將會對企業的經營效率產生影響。而在世界銀行對各國基礎建設的評比當中,中國排在第20,泰國排名第41,越南第47。

路透社採訪了東南亞多個國家、不同行業的人。

越南的不動產商BW企業說,十月開始,房產需求上升,現在所有的廠房都已經滿租。「製造商來自全世界,但他們都有在中國設廠,現在他們想要在這邊生產,越快越好。」銷售業務楚昂(Chris Truong)回應路透社記者。

泰國的一家電子公司SVI Pcl表示,最近實在有太多公司前來洽詢,他們不得不淘汰一些選項,最近才選出幾家老客戶,進行四筆價值1兆美金的交易。「貿易戰對我們有好處。」CEO 彭薩(Pongsak Lothongkam)說。

一個美國的自行車生產商肯特國際(Kent International Inc)正在考慮將他們的中國廠房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和許多投資者一樣,他們也展現了對柬埔寨的興趣。「我們在美國有很大的市場。」公司的執行長凱姆樂(Arnold Kamler) 說:「我們沒有別的選擇,越快把業務從中國轉出去,對我們越好。」

這一波供應鏈的大重組,加速中國朝向服務導向、消費導向、高科技產業去發展經濟。「我們正在經歷我們這個世代所遭遇過的,採購面最大的困境。」美國服裝類鞋類協會的副執行長雷莫(Stephen Lamar)表示,「現在我在業內最常聽到的話是: 我們一直都說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現在真的必須這麼做了。」

服務導向、非技術密集、附加價值低的產業若要遷廠,總會比附加價值高、運輸或高科技產業來得靈活迅速。對運輸或高科技產業這類型的企業而言,要重新找到價格與中國匹敵的研發團隊,需要花上至少十年。中國的產業多樣性與複雜性使得它十分難以被取代。

大部分的企業都對於週五G20特習見面不太樂觀,不認為雙方見面有助於消除貿易爭端。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週三表示,由於中國現正對美國汽車課征40%的關稅,他正在盤點有哪些對中國汽車課稅的工具。在貿易戰當中,中美的關稅節節升高。現在美國對中國汽車課征的關稅,是在一般2.5%的關稅上,另外加上25%。中國則是對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都降稅15%,唯獨對美國汽車施加25%的報復性關稅。

中國出口資料看不出貿易戰的衝擊,但經濟學家認為,背後原因是企業用盡心思避免被關稅波及。

羅法/夏立民(路透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