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促中國轉型 拜登出新招

2021年4月22日

拜登邀請各國首腦,包括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參加氣候峰會引起德媒關注。《每日鏡報》指出,這位美國總統正試圖用一種新的方式促進北京轉型。此外,上海車展上玲琅滿目的中國電動車型吸引了《商報》的目光。

https://p.dw.com/p/3sQti
Joe Biden und Xi Jinping
資料圖片: 拜登和習近平2017年在達沃斯論壇圖片來源: Lan Hongguang/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關於拜登召開的氣候峰會有三件事值得注意。他不僅要重返川普退出的巴黎氣候協定,並且承諾了美國的減排目標,比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設定的減排目標還高。其二,建立一個與聯合國氣候會議並行的新的談判進程。第三,他正試圖用一種新的方法促進中國轉型。「德國《每日鏡報》本周三(4月21日)發表的一篇評論開頭寫道。作者接著進一步解釋說:「拜登沒有發出制裁的威脅,也不收下北京拿發展中國家可以比工業國家製造更多污染的藉口,而是邀請中國,共同和歐美一道共同承擔領導責任。」

拜登傳達的訊息是,川普时代之後的美國正在以身作則,2030年之前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約一半,爭取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你們也可以這樣做,已經有成熟的技術,人們得願意投資。作者Christoph von Marschall寫道:「這是實實在在的實用主義。歐洲人會支持他嗎?反對意見也合理。新政策是否損害聯合國進程?拜登的承諾可以相信嗎?還是像以前一樣,在下一次總統選舉之後,這些承諾會變得一文不值?……在所有這些考慮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目前的現實條件。現今,氣候變化的負擔主要來自亞洲。如果中國及其鄰國在2030年及以後繼續現有做法,聯合氣候目標將無法實現。」

題目為「亞洲的排放量必須下降—否則氣候救援將會失敗」(In Asien müssen die Emissionen sinken – sonst ist die Klimarettung verloren)的文章寫道,"星期五為未來"運動不應該只在歐洲和美國得到推廣。中國二氧化碳佔全球排放量的約30%,這一趨勢正在急劇上升。如果中國每年建立的燃煤電廠速度高於西方關閉燃煤電廠的速度,那就不可能有好結果:「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都應該祝福拜登要成功的原因。」

上海車展上中國各大廠商推出的電動汽車車型吸引了德語媒體的目光。德國《商報》指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包括其它領域的企業正在進軍電動汽車市場,這是對未來的一場冒險賭注。

「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恆大的計劃似乎有些狂妄自大。這個負債纍纍的集團希望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想要在2025年前銷售100萬輛電動汽車。」德國《商報》本周二(4月20日)發表的一篇評論以恆大定下的小目標開篇,文章接著寫道:「這家企業突然空降,短短時間內就推出了九款車型,旨在與大眾、戴姆勒或特斯拉的同類產品直接競爭。雖然還沒有賣出一輛汽車,但該公司的估值已經達到870億美元。」

作者Dana Heide指出,並非恆大一家,眾多中國企業都進軍電動汽車行業,比如智慧型手機制造商小米最近宣佈,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斥資100億美元打造電動汽車業務。另外還有蔚來Nio、愛馳Aiways和小鵬汽車這樣的初創公司。文章寫道:「這些天的上海車展上,想要佔據中國市場的新款車型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讓人看的眼花繚亂。這一切容易讓人忽視掉,與傳統燃油汽車市場相比,中國的電動汽車在市場上佔比仍然是多麼的小,市場份額還不到兩位數。」

題目為「希望是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準則」(Auf dem chinesischen Elektroautomarkt herrscht das Prinzip Hoffnung)的文章指出:「這是製造商對未來的一個賭注。然而,在電動汽車的成功之路上仍然障礙重重,而且不僅僅是在中國本土。」

作者接著道出了人們不願選擇電動汽車的一個主要原因──電池續航:「許多消費者擔心行車時電池半路沒電。電動汽車充電樁雖然不少,但是對於這樣一個面積廣闊的國家來說數量還遠遠不夠。」

初創電動汽車製造商往往表示,他們的汽車比起寶馬或大眾等老字型大小更快、更創新,這些集團的大部分產品是燃油汽車:「但這些企業是否真的能夠應對技術挑戰還有待觀察。畢竟,即使像特斯拉這樣的大集團也要面對電池這個棘手的問題。」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