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2023年6月12日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曾有過增幅4.5%的良好表現,然而好景不長,進入第二季度以來,經濟疲軟的跡象越來越多。這一局面不僅令中國政府感到頭疼,對德國來說,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

https://p.dw.com/p/4STvw
China Peking | Wirtschaft | Baustelle
圖片來源: Tingshu Wang/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去年年底,也許是基於民眾抗議和經濟困局的雙重壓力,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最終放棄了嚴苛的"清零政策"。然而,儘管沒有了封控管理的困擾,中國經濟卻並沒有如期恢復活力。這篇題為《德國經濟離不開中國》的評論寫道:

"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高度依賴經濟的增長。習近平手中的權力,並不是通過選舉獲得的,因此他必須通過改善民生,才能遏制民間不滿情緒的蔓延。但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卻令他無計可施。比如,同西方國家相比,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在中國要表現得更為明顯,中國很多地區現在就已經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天氣。這對中國的電力供應和工業生產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除此之外,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而社會福利制度卻顯得較為薄弱。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養老只能靠自己,所以當經濟不景氣時,他們花錢就會變得更為謹慎。而青年失業率的飆升,也令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

中國人的儲蓄大多都被用來購買房產,然而習近平對債台高築的房地產集團展開整治行動之後,整個房地產市場陷入了停滯狀態。房地產價格不僅令許多普通家庭憂心忡忡,地方政府也不例外,因為只有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地方政府才有可能繼續融資。然而,重返當年房地產飆漲的老路,卻暗藏著巨大的泡沫風險,畢竟現在閒置的公寓就已有數百萬套之多。

政府一系列整治行動之後,中國房地產經濟也失去了往日的繁榮景象。
政府一系列整治行動之後,中國房地產經濟也失去了往日的繁榮景象。圖片來源: Wiktor Dabkowski/ZUMA/picture alliance

實現私營經濟更為廣泛的自由化,也許是一條可行之路。私營經濟能夠給國有企業佔主導地位的國民經濟做出多麼大的貢獻,馬雲創辦的阿里巴巴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然而,習近平不可抑制的管控欲,卻將這樣的企業趕出了國門。為了准備同台灣開戰,習近平制定的目標是,從糧食生產到高科技行業,各個經濟領域都應實現自給自足,而此舉卻降低了中國市場對西方企業吸引力。由於風險激增、薪酬資本上漲以及增長前景下滑,很多在華西方企業已經開始尋找其他的投資地點。"

評論寫道,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對西方來說絕非好事,畢竟中國經濟增速下跌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全球經濟0.3%的跌幅。

"有鑑於此,對德國政府來說,6月20日開始的德中政府磋商將異常棘手:德國政府一方面希望中國經濟保持強勁,另一方面卻反對習近平的政治路線。唯一的一線希望是,疲軟的經濟也許會讓這位政治領導人更傾向於在政治上做出妥協。但問題在於,習近平會在多達程度上為了中國民眾的長遠經濟利益,而去放棄他個人的政治目標呢。"

《每日新聞》也報導了中國經濟目前的疲軟態勢。報導稱:

"就目前而言,國有企業的處境顯然要比私營企業好得多。但經濟學家王丹(音)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訊號。因為眾所周知,這些企業的效率很低,也不能帶來工作崗位。2010年之後,大城市中所有的工作崗位都是私企產生的。因此,要想讓經濟復甦,必須要讓私營企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迄今為止,中國的黨和政府最高層並沒有發出任何提振經濟的訊號。原因之一是,高層很多人仍堅信今年能夠實現經濟增長5%的既定目標。觀察家們普遍認為,下周中國央行就會下調部分種類的貸款利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