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與中國:搖擺在搞貿易和「去風險」之間

Kersten Knipp
2023年9月27日

今年德國經濟界在中國的投資仍然勢頭不減,其中緣由既來自中國,也在於德國自身。而這種發展與所謂的「去風險」政策卻是背道而馳。

https://p.dw.com/p/4WoBP
德中經濟關係未來將怎樣發展?圖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2023年6月赴德國參加中德政府磋商
德中經濟關係未來將怎樣發展?圖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2023年6月赴德國參加中德政府磋商圖片來源: Ding Haitao/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3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總額達到103億歐元——這個數字仍然很高。這是德國經濟研究所(IW)一份分析報告所得出的結果。

雖然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要略低一些,但這仍是有史以來第二高的水準。最近這兩年的數據已經創造了一個經濟記錄:在2010年到2020年之間,德國企業在上半年六個月裡在中國的投資,最多只能達到去年和今年同樣時段投資額的一半。這樣中國在德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佔的份額已經達到了16.4%。「這個國家與其他國家(在海外投資方面)相比,從來沒有這麼重要過」,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表示。

「中小企業在投資中國方面變得更謹慎」

德國艾德諾基金會駐北京辦事處主任福爾曼(Johann Fuhrmann)表示,這些數字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不過這巨大的投資額其實主要來自數量相對較少的一些大型德國企業,尤其是化工和汽車領域的大企業。

「但當你跟經濟界一些協會的代表談論時,就會發現中小企業在(投資中國)這方面更加保守了一些。疫情期間中國嚴格的封控措施讓他們變得謹慎。此外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也讓他們感到擔憂。」

德國工業怎樣依賴中國?

柏林的「去風險」政策

在這方面,中小企業和德國聯邦政府的擔憂是一致的。今年7月,德國政府出台的對華關係「去風險」政策文件主要著眼於保障中國和歐洲之間的供應鏈。

「疫情使我們暴露了(對中國的)依賴性,比如在醫療技術和藥品方面」,這份在德國外交部網站上公佈的文件寫道,「在其它一些重要領域,比如稀土,以及我們在能源轉型領域所需要的初級產品方面,也存在危險的依賴性。在過去,中國曾經利用過這些依賴性來對付其它國家。台海局勢也彰顯了供應鏈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對這份戰略文件表示歡迎。「去風險並不等於脫鉤——這項戰略是正確的」,該聯合會主席魯斯烏爾姆(Siegfried Russwurm)今年7月在其官方網頁上發表的聲明指出,「這份文件指出了地緣政治風險所在,同時也強調了德國在對華經濟關係方面的利益,以及與中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興趣。」

經濟與安全

德國漢堡全球與地區研究所(GIGA)的政治經濟學家屈爾茨道夫(Nora Kürzdörfer)指出,然而2022/23年的投資數據顯示,很多企業,尤其是化工業和汽車製造業的巨頭,仍然將經濟利益和安全問題割裂來看。「這一戰略從長遠來看仍然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去風險的原則中隱藏著一種承諾,那就是可以無需在經濟上做出太多讓步就可以實現安全政策利益。然而現實的數據顯示,這種敘事論調導致很多德國企業產生「中國業務一切如常」的印象。

德國經濟研究所也持同樣的觀點。該機構9月中旬發布的一份題為《去風險已經開始了嗎?》的報告指出,「目前最多也就是在進口側開始出現降低風險的初步跡象」。

大德企業投資熱情為何不減?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了尤其是汽車製造商等德國大型企業仍然對於投資中國有著很高熱情的原因所在。這些企業多年來一直在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顯然在高端產品線領域尤其明顯。報告認為,這些投資的背景子啊與德國以及中國的發展。「主要是中國作為銷售市場的重要地位,以及能源轉型,和燃油汽車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前景。」

總而言之,德國經濟研究所認為,人們對於經濟關係所隱藏的風險還知之甚少。必須對依賴性所造成的潛在風險進行更深入研究。「我們急需一些訊息,包括那些產品是不可或缺的,這些產品在企業的供應鏈中扮演什麼角色,它們能否由其它國家供應商替代,以及如果要德國自己生產的話,產能是否足夠,在短時間內是否可以完全替代等等。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歐洲是否還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術。」

什麼是脫鉤?什麼是去風險?

中國本身也在「去風險」

屈爾茨道夫表示,中國方面也在密切關注德國有關所謂去風險的辯論。中國政府對德國的這一計劃持批評性態度,並指責這是保護主義和分裂。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遵循著自己的所謂「雙循環」戰略。根據中共2020年提出的這一戰略,中國應該刺激內需,減少整體經濟對於出口的依賴性。然而,和之前的「中國製造2025」一樣,這些戰略所追求的目標其實更高:「它所尋求的不僅僅是加強中國的經濟區位勢力,而且還要建立其它國家對自己的依賴性」,屈爾茨道夫補充道。

艾德諾基金會駐北京辦事處主任福爾曼也認為,在與德國和歐盟對話時,中國採用了雙重標準。北京一方面在反對去風險政策,反對經濟關係脫鉤,「他們表現出的態度是,好像『中國製造2025』這樣的降低本國經濟對外依賴性的戰略,和德國現在的所作所為有所區別。但事實並非如此。」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印尼能取代中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