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布萊希特的夜半鼓聲 響徹台北城

邱璧輝
2019年3月9日

德國著名的戲劇大師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劇作「夜半鼓聲」(Trommeln in der Nacht)正在台灣上演,引發熱議:該選擇愛情還是革命?

https://p.dw.com/p/3EiXV
Taiwan Bertolt Brechts „Trommeln in der Nacht「
《夜半鼓聲》讓台北觀眾直面:該選擇愛情還是革命?圖片來源: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National Theater & Concert Hall/Julian Baumann

(德國之聲中文網)"非常非常喜歡,它的呈現跟我的預期不一樣!",64歲的李女士如此說。另一方面,她發現該劇的呈現方式和京劇有些似曾相識的地方,比如劇情進行中的搬動道具或是佈景擺設非常簡單。李女士雖然不熟悉西方戲劇,卻一語道破布萊希特最著名的"疏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而這個效果據說是受到中國京劇的一些表演藝術的影響。

17歲的中學生吳柏宏也非常喜歡這出戲。他稱,該戲提供了許多思考和選擇的可能性。比如最後的歌曲裡提到男主角一支腳踏在火車上,一支腳卻還踩在月台上,身上還掛著手鏈和腳鏈,可見其內心的複雜和沉重。吳稱,整出戲讓他陷入思考之中。30多歲的上班族陳惠芳直稱,"聲光效果很棒!"。其實舞台上除了音樂、強光、煙霧,還有性愛動作,震撼整個觀眾群。

夜半鼓聲 響徹台北

布萊希特的劇作"夜半鼓聲"連續三個晚上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場場座無虛席。該劇是布萊希特1919年24歲時完成的作品,1922年首演。近百年之後,德國新銳導演魯賓(Christopher Rüping)指導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重新演出。2018年時,魯賓的這處戲被素有"德語戲劇奧運"之稱的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從3000多來自德國、奧地利、瑞士的劇作中選出,成為年度10大巨作之一。

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描述第一次大戰期間,女主角安娜以為愛人克拉克(Andreas Kragler)已死,聽從父母的話,嫁給沒打仗卻從戰爭中獲取暴力的商人。然而克拉克並未戰死,回到柏林後投身革命,成為革命領導人物。在一場革命行動前,女主角回心轉意,克拉克於是面臨抉擇:愛情還是革命?溫暖的床還是街頭?

Taiwan Bertolt Brechts „Trommeln in der Nacht「
大尺度的表演震撼台北觀眾(現場照片)圖片來源: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National Theater & Concert Hall/Julian Baumann

愛情還是革命?思考再思考

愛情還是革命?據導演魯賓的說法,德國人多半會選擇愛情,放棄革命。至於他本人究竟持什麼樣的看法?他坦承他不知道,並稱,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做這部戲的原因。他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他認為很難作出決定,因為在不同的時空條件和心境下,不同的人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

如17歲的吳同學所言,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舞台劇。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周靜家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布萊希特一向要求觀眾要違反傳統的看戲習慣,看戲時不要"入戲",不要將感請放進戲裡"。布萊希特要求觀眾要"冷靜"的看戲;演員則不能使用催眠的手段,使得觀眾隨著他們的表演又哭又笑。觀眾應保持"清醒",看戲時培養"批判能力"。周靜家稱,布萊希特最後的目的是要讓觀眾踏出劇院後,有能力從事社會運動,甚至去革命。

大驚喜:票選結局

布萊希特原劇本的結局是:男主角背棄革命,選擇愛情。但33歲的魯賓導演卻讓這出戲有不同的結局。於是在台北的三場演出,有兩個不同的結局。為此,台灣的觀眾興奮不已。

Autor Bertolt Brecht
原作者布萊希特的目的是讓觀眾走出劇院 走上街頭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台北主辦單位事前透過網路票選,讓觀眾決定:最後一場應該要演出那一種結局的版本?結果導演版以62%的巨大比數贏過布萊希特版的37%,因此第三天的結局是:放棄愛情,奔向革命。而前兩天的結局首先是布萊希特的版本,然後是導演的版本。導演魯賓對網路票選活動感到驚豔,直稱"這是個非常有創意的做法,同時讓觀眾提前思考該如何做抉擇"。60歲的李婉容雖然沒有參加票選,卻為觀眾可以直接參與而叫好。

全劇約120分鐘,德語發音,有中文字幕。導演魯賓對德國之聲說,"雖然大部分的聽眾必須透過字幕瞭解劇情,因此有些隔閡,但這樣其實可以讓觀眾更冷靜的思考"。他期許可以激發出不同的火花。

吸引台灣人的理由

台北歌德學院是這次演出的贊助者之一。該院院長羅岩為票房開出紅盤感到滿意,他歸因於台灣人對戲劇、美術、音樂等藝術的喜愛,再加上"這出戲處理的是普羅大眾所關心的議題:該選擇愛情還是革命?家庭還是街頭?私人領域還是公眾領域?"。羅岩稱,這樣的議題很容易引起共鳴。

羅岩指出另一個可能吸引台灣觀眾的原因:此劇處理了一段過去的歷史。男主角從戰場回家,卻發現所有的人都將他遺忘了。包括男主角在內的所有人都在想辦法處理這段歷史;而台灣人也面臨同樣的困擾,台灣人也有自己的歷史需要處理,因為如果歷史沒有妥適的被處理,人們就無法正確的邁向未來。羅岩希望每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都有一部德語的劇作可以和台灣觀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