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施蒂默爾:「以色列受到了嚴重挑釁」

採訪者:Kate Bowen2006年7月15日

德國歷史學家施蒂默爾接受德國之聲英文網採訪,介紹以色列襲擊真主黨在黎巴嫩的大本營的動機、中東衝突的背景以及目前的危機可能對德國意味著什麼。施蒂默爾是德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執教德國愛爾蘭根大學,曾發表大量有關中東衝突的文章和書籍,包括與人合編的《Allies Divided. Atlantic Security and the Greater Middle East》一書。

https://p.dw.com/p/8nWi
Michael Stuermer教授接受採訪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很多人認為以色列的襲擊已屬於進攻而不是防禦。依您看來是這樣麼?

施蒂默爾:以色列並不是沒有受到挑釁就襲擊的,他們遭受了兩個蓄意的、目標明確的襲擊。無論是哈馬斯領導人還是真主黨領導人都非常清楚以色列軍隊絕對不會把落難的自己人——無論是生是死——棄之不管。這其實只是一個導火線。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只是發生在前台的事情,背後的問題一堆,其亂如麻,極其複雜棘手,真正是個「戈爾迪結」——難解之結。

其中一點是,哈馬斯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阿拉伯運動,和法塔赫不一樣,後者只是巴勒斯坦民族運動,而哈馬斯則是一場泛阿拉伯的革命運動,其矛頭不僅指向以色列,而且也指向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約旦等國家。哈馬斯得到德黑蘭的支持,或許也得到其它阿拉伯國家的支持。真主黨同樣也得到德黑蘭的支持,還有敘利亞的支持。無論是德黑蘭還是敘利亞在此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德國之聲:您認為以色列除軍事襲擊外還別有選擇嗎?

施蒂默爾:所有明智、偉大、好意的人都會說,外交解決才是答案。但假如你的人正被綁架、被槍擊、被轟炸,那外交手段顯然幫助不很大。以色列是一個民主國家,以色列政府必須有所行動,必須向老百姓表明國家在保護他們,表明以色列軍隊不是為了擺設,而是為了實用。以色列受到了嚴重挑釁,他們已經忍受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他們已經撤出了加薩地帶,而且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已經聲明他們也將撤離約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區。這麼做是有意義的,多多少少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是哈馬斯領導人試圖把以色列留在名為加薩的這個馬蜂窩裡,為的是敲詐以色列,推動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哈馬斯革命。這種做法並不新鮮。歐洲過去這樣做過,中東現在正在這樣做。一場跨越國界的革命運動,這恰恰是哈馬斯所希望的,革命中犧牲千把人不算什麼。這些人進行暴力革命,但卻自稱是為了阿拉。

德國之聲:德國歷來非常親近以色列,部分原因也在於其對待猶太人的歷史,但德國也希望對話,不要動武。您是否認為出於歷史的束縛德國感覺有支持以色列的義務呢?

施蒂默爾:每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包括以色列政府,都情願對話,不要動武。但當對話毫無結果的時候你怎麼辦?當對話即意味著你必須接受非常嚴重的打擊的時候你怎麼辦?德國走的是雙重路線。在涉及中東的棘手問題上我們總是走歐盟這條線,而在雙邊關係方面我們一直非常親近以色列。

但如今,我們的做法也互相矛盾。一方面,以色列擁有的唯一一種潛艇是我們提供的,部分是贈送、部分是出售。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對是否提供梅卡瓦4型主戰坦克所需要的滾珠軸承非常挑剔。我看不到德國政府有什麼明確的政策。說起來我們非常親近以色列,但在實際行動上卻沒有幫以色列多大忙。我們在科研開發領域很合作,從農業生產到高科技術。如果現在這個低強度戰爭發展成一個非常激烈、快速的戰爭,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如果以色列很快耗盡了軍備,只有上帝知道會發生什麼。那時就看美國了。

德國之聲:以色列新政府沒有多少作戰經驗。這個國家將會堅持多久呢?

施蒂默爾:以色列確實忍受和支持了很多年這類事情。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共在那裡呆了18年。後來以色列撤軍時是有附帶條件的,其中之一就是你不炮擊以色列北方,我就不入侵。這個默約從來沒有寫在書面,但卻是雙方非常明確的一個共識,也得到埃及以及其它國家的支持。現在這個默約被違背了,而且是以非常嚴重的方式違背的。真主黨一方的每一個人其實都非常清楚,假如他們綁架以色列士兵,殺害以色列人,會有什麼後果。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