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施蒂默尔:“以色列受到了严重挑衅”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5.07.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专访施蒂默尔:“以色列受到了严重挑衅”

德国历史学家施蒂默尔接受德国之声英文网采访,介绍以色列袭击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大本营的动机、中东冲突的背景以及目前的危机可能对德国意味着什么。施蒂默尔是德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执教德国爱尔兰根大学,曾发表大量有关中东冲突的文章和书籍,包括与人合编的《Allies Divided. Atlantic Security and the Greater Middle East》一书。

Michael Stuermer教授接受采访

Michael Stuermer教授接受采访

德国之声:很多人认为以色列的袭击已属于进攻而不是防御。依您看来是这样么?

施蒂默尔:以色列并不是没有受到挑衅就袭击的,他们遭受了两个蓄意的、目标明确的袭击。无论是哈马斯领导人还是真主党领导人都非常清楚以色列军队绝对不会把落难的自己人——无论是生是死——弃之不管。这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线。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只是发生在前台的事情,背后的问题一堆,其乱如麻,极其复杂棘手,真正是个“戈尔迪结”——难解之结。

其中一点是,哈马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阿拉伯运动,和法塔赫不一样,后者只是巴勒斯坦民族运动,而哈马斯则是一场泛阿拉伯的革命运动,其矛头不仅指向以色列,而且也指向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国家。哈马斯得到德黑兰的支持,或许也得到其它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真主党同样也得到德黑兰的支持,还有叙利亚的支持。无论是德黑兰还是叙利亚在此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德国之声:您认为以色列除军事袭击外还别有选择吗?

施蒂默尔:所有明智、伟大、好意的人都会说,外交解决才是答案。但假如你的人正被绑架、被枪击、被轰炸,那外交手段显然帮助不很大。以色列是一个民主国家,以色列政府必须有所行动,必须向老百姓表明国家在保护他们,表明以色列军队不是为了摆设,而是为了实用。以色列受到了严重挑衅,他们已经忍受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他们已经撤出了加沙地带,而且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已经声明他们也将撤离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多多少少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哈马斯领导人试图把以色列留在名为加沙的这个马蜂窝里,为的是敲诈以色列,推动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哈马斯革命。这种做法并不新鲜。欧洲过去这样做过,中东现在正在这样做。一场跨越国界的革命运动,这恰恰是哈马斯所希望的,革命中牺牲千把人不算什么。这些人进行暴力革命,但却自称是为了阿拉。

德国之声:德国历来非常亲近以色列,部分原因也在于其对待犹太人的历史,但德国也希望对话,不要动武。您是否认为出于历史的束缚德国感觉有支持以色列的义务呢?

施蒂默尔:每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包括以色列政府,都情愿对话,不要动武。但当对话毫无结果的时候你怎么办?当对话即意味着你必须接受非常严重的打击的时候你怎么办?德国走的是双重路线。在涉及中东的棘手问题上我们总是走欧盟这条线,而在双边关系方面我们一直非常亲近以色列。

但如今,我们的做法也互相矛盾。一方面,以色列拥有的唯一一种潜艇是我们提供的,部分是赠送、部分是出售。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又对是否提供梅卡瓦4型主战坦克所需要的滚珠轴承非常挑剔。我看不到德国政府有什么明确的政策。说起来我们非常亲近以色列,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没有帮以色列多大忙。我们在科研开发领域很合作,从农业生产到高科技术。如果现在这个低强度战争发展成一个非常激烈、快速的战争,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如果以色列很快耗尽了军备,只有上帝知道会发生什么。那时就看美国了。

德国之声:以色列新政府没有多少作战经验。这个国家将会坚持多久呢?

施蒂默尔:以色列确实忍受和支持了很多年这类事情。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共在那里呆了18年。后来以色列撤军时是有附带条件的,其中之一就是你不炮击以色列北方,我就不入侵。这个默约从来没有写在书面,但却是双方非常明确的一个共识,也得到埃及以及其它国家的支持。现在这个默约被违背了,而且是以非常严重的方式违背的。真主党一方的每一个人其实都非常清楚,假如他们绑架以色列士兵,杀害以色列人,会有什么后果。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DW.COM

  • 日期 15.07.2006
  • 作者 采访者:Kate Bowen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8nWi
  • 日期 15.07.2006
  • 作者 采访者:Kate Bowen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8n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