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房產稅的推出和新經濟的轉型

沈凌
2021年10月25日

中國政府近日公佈房產稅試點的消息,雖然並沒有太多細節內容,但依然讓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許多人在解讀,這項政策究竟釋放出怎樣的經濟和政治訊號?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認為,北京已經三番五次給社會打「預防針」,壓縮房地產規模,進行經濟轉型是必然之舉。

https://p.dw.com/p/429Qg
China Hausbauer in Nantong
房產稅來了,房價還會繼續上漲嗎?(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末資本市場上的重大消息無疑是推出房產稅試點的消息。這個消息已經在中國老百姓頭頂上盤旋了好多年,有點兒像那個著名的"狼來了"的寓言,差不多被人當做空氣了,今天卻聚成了一場颱風,登陸東南沿海,讓房地產股票市值損失不少。

延伸閱讀:房產稅立法來了 獨生子女最怕?

一直以來,我都是房產稅的反對者。這倒並非因為我是一個老房東,而是我覺得中國大陸有比學美國徵收房產稅更加省心省力而又達成差不多效果的辦法,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崇洋媚外,去學美國徵收房產稅呢?美國有徵收直接稅的傳統和相應的制度,但是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間接稅為主,一下子要向全體老百姓徵收房產稅,阻力當然會很大;如果按照某些學者說的,設置一個很高的起征點,只針對少數富人,那麼又會減少稅收收入,替代不了目前想用房產稅替代的土地拍賣收入。所以,即使是這次出台的房產稅試點消息,還是沒有解決上述矛盾,只是把這個矛盾下放到了地方政府,讓大家各顯神通試試看。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在過去四十年裡面屢試不爽,但是這樣的試錯法,是不是可以永遠地適用於所有改革領域,特別是在房產稅這樣的涉及重大民生的領域?我拭目以待。

從"房住不炒"到"三條紅線"

中國大陸政府在過去幾十年裡面,利用土地拍賣制度,以很低的成本收取了美國人花費很大徴税成本才能夠收取的收入,使得地方政府獲得了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需要的大額原始資金,實際上是一個經濟稅收制度上的重要創新。未來,如果地方政府為了維護這些基礎設施需要持續不斷的小額資金,又不能像以前一樣通過不斷地拍賣新土地而獲得,那麼完全可以對現有的土地拍賣收入徵收一個維護基金,這個基金就像是公積金,存起來在未來逐年提取供地方政府使用。這樣一來,拍賣土地的收入在當期減少,遠期增加。而現有的土地使用權到期以後,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按年收取房產稅性質的土地使用稅。這樣的政策設計可以在現階段用比較少的社會成本和阻力,逐步過渡到未來的房產稅制度。同時,並不妨礙城市化的進行和未來的模式變化。

客座評論:行走在剃刀邊緣的中國房產稅

當然,即便某些中國地方試點政府打算全盤西化,按照美國的直接稅徵收辦法開始試點,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從房住不炒,到主要城市房價限價,再到對房地產公司實行三條紅線,中國政府其實已經未雨綢繆,三番五次地給社會打了預防針。如果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這僅僅是打雷不會下雨,就像有些房地產大公司一樣,幻想逆勢擴張一夜暴富,那是自作孽不可活,並不需要整個社會為他背鍋。

中國地產泡沫何時破滅

經濟轉型的必然規律

因為壓縮房地產市場的整體規模,讓老百姓從房地產市場投資盛宴中轉移目光,聚焦到科技創新為引擎的新經濟增長模式中來,不光是本屆政府的政策目標,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必然規律。中國政府無非是從日本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前車之鑑中找到令人警醒的教訓,提前部署,期待避免掉入類似的陷阱裡罷了。從創業板科創板,到北京交易所和未來很有可能推出的國際板,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層次體系逐步完善,就是像我過去多篇經濟評論中不斷強調的:經濟增長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中短期來講需要的就是資本市場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從過去間接融資為主轉型到直接融資為主。現在中國政府的政策,從整體來講是有條不紊地順著這個思路在展開。

專訪:房地產稅已在路上!你怕了沒?

房地產市場的壓縮和直接投資市場(股票市場)的完善,對資金的引導方向已經再明確不過了。中國經濟唯有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才能夠再進一步上一個台階,進入發達國家陣營;也唯有此,才能夠抵擋外部伸過來卡脖子的手臂們。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欣賞某著名投資家的一句名言:在任何時間,都不要做空你所在的經濟體,何況現在的中國正處在一個積極向上的轉型期。

中國房地產泡沫即將破滅?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