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俄烏戰爭 - 核威脅陰雲再現

2022年3月21日

自莫斯科發出威脅後,曾是冷戰象徵的核武器重返公眾意識。核威懾如何發揮作用,如何保護歐洲國家?

https://p.dw.com/p/48nU2
Atomtest auf dem Mururoa-Atoll
圖片來源: 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普丁總統下令俄羅斯核部隊進入"特別警戒狀態",在歐洲引起震驚。對西方發出這一威脅後,3月初,普丁指令俄核潛艇和機動導彈部隊軍演。普丁威脅對西方對手實施核打擊?俄羅斯擁有 6300 多枚核彈頭構成的世上最大核武庫。北約成員國中,美國擁有最大核力量,約 5800 枚核彈頭;法國有近 300 枚,英國約 215 枚。不過,外界不知道確切數字--涉及核計劃,各相關國家隱瞞大量訊息。

Infografik nukleare Sprengköpfe weltweit 2020 DE
世界各國核武力示意圖。

歐洲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核武器攻擊? 

即使有所謂的美國"核保護傘",軍事上也無法阻止對歐洲的核攻擊。"保護傘"概念基於此一假設:出於對遭反擊的顧慮,對手不敢使用核武器攻擊北約國家。 

所有北約內的核國家--美國、英國和法國--都可下令並實施這樣的軍事反應:這三個國家都擁有包括潛射導彈在內的戰略核武器,有能力在各種情況下實施反擊。

Ukraine-Konflikt - Russland testet Nuklearwaffen
俄軍入侵烏克蘭前夕,俄羅斯進行的一次彈道導彈試驗。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Cover-Images

 

威懾心理學 

北約各核國家奉行不同威懾理念。法、英兩國講求俗稱的"最低限度威懾" 。它們均預期,不會出現持續數天的核互擊,深信,擁有報復能力或實施"最後警告射擊"(法國)便足能遏止敵手。 

美國則強調全面威懾,其中包括小當量核武器。其背後的設想是,美國軍事戰略家至少在理論上認為,存在著打一場"有限核子大戰"的可能性。 

從法律角度看,幾乎任何使用對平民造成巨大傷害的核武器都違反人道主義的國際法;可能屬於理論上可想像的例外的,是在公海上對軍艦實施有限核打擊。

Frankreich | Atom-U-Boot Suffren | Präsident Emmanuel Macron
法國總統馬克宏視察蘇弗朗級核潛艇圖片來源: Ludovic Marin/AFP/Getty Images

 

 

德國如何參與核威懾? 

目前,德國以"颶風"(Tornado)戰機參與歐洲核威懾。相關戰機部署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比歇爾( Büchel )。一旦需要,由德軍駕駛的該型戰機會將美國核武器投擲到目標地。迄今,德軍飛行員每年至少一次演練投擲。 

德國之外,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參與所謂的"北約核共享" 。據報導,歐洲目前儲存有 100 至 150 枚經認證可用於該型戰機的相對不太精確的重力核彈。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 (SWP) 核威懾問題研究家魯道夫 (Peter Rudolf) 認為, "此類核彈是過去時代的遺物,今天來看,其軍事重要性低下。" 他指出,為能使其發揮作用,先須摧毀敵方防空系統,在一場大規模戰爭中充其量只是似乎可以想像。 

Flash-Galerie Atommächte weltweit
位於德國萊法州比歇爾的一座軍用機場。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承諾核參與

德國現任聯盟政府中有不少核參與政策的批評者,不過,社民黨籍的肖爾茨( Olaf Scholz ) 認為,德國參與核威懾是不二選擇。俄軍入侵烏克蘭不久,肖爾茨總理即表示,德國應購買美國 F35 戰機,替換不久就必須退役的老舊的"颶風"戰機。 

Deutsche Luftwaffe trainiert für Schreckensszenario Atomkrieg
進行核戰演練的德國空軍飛行員。圖片來源: Rainer Jensen/dpa/picture-alliance

去年,美國開始製造據稱精確度更高的改進版重力炸彈,。

即使政界人士至今仍將核共享視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象徵,但實際上,在冷戰時期,它對德國的重要性遠高於今天。當時,若發生華約國家與北約的武裝衝突, 德國將是中心戰場。核參與政策使當年的波昂政府至少有機會對北約核戰略施加有限影響。

 

誰計劃使用核武器? 

1966 年起,北約設置有核計劃小組 (NPG) ,討論與動用核武器有關事務。現在,除在威懾問題上特立獨行的法國外,所有北約成員國都在該機構中有自己的代表。該機構每年至少舉行一次防長級會議,需要時舉行大使級會議。 

Brüssel Belgien | NATO Sitzung zur Ukrainekrise
2月25日,北約布魯塞爾總部就烏克蘭局勢進行磋商。圖片來源: Olivier Matthys/AP/picture alliance

有關北約使用核武器的更新政治指導方針未公開。外界所知的最新文件出自 1980 年代。政治學家魯道夫指出:"北約一再說它是一個核聯盟,但人們看到,它並無核教令。核計劃小組討論的內容是外人無從識別。" 不過,即使美國國內一再存有爭議,一項決定確保留至今:北約從未放棄率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誰決定動用核武器? 

使用儲存在德、意、比、荷的美國核武器的最初決定由美國總統作出。他須下令出動核武器,並批准核武器存放國(例如德國)用本國戰機投擲。在動用核武前,可能會在北大西洋理事會框架內與其他北約盟國磋商。 

在法國,由總統獨自決定動用本國核武器;在英國,決定權在英國首相。由此,存在3個核打擊決策中心,構成北約核威懾的一個要素,因為,它使對手難以琢磨北約在發生攻擊時會如何反應。

 

 

在烏克蘭戰爭中動用核武? 

在戰場上使用戰術核武器是俄羅斯軍事教令的組成部分。該國擁有此類武器。美國也有。隨著俄軍入侵烏克蘭,媒體上出現有關可能會在黑海上空動用戰術核武器的傳聞。不過,到目前為止,西方軍事觀察家尚未捕捉到顯示俄軍考慮以致準備使用戰術核武或次戰略核武的跡象。 

BG Nuklearwaffen | russische 9M729 Rakete
俄軍的9K720伊斯坎德爾導彈。圖片來源: Pavel Golovkin/AP/picture alliance

政治學家魯道夫認為,俄羅斯的威脅主要具政治功能,是向美國傳達訊息:"不要越過烏克蘭的某個邊界實施干預。" 他指出,8年前與吞併克裡米亞有關,俄方便發出過類似核威脅。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 

國際《化學武器公約》全面禁止化學武器。俄官方稱,近5年前,該國已銷毀最後一枚化學彈頭。美國稱明年將實現這一目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近一次是在敘利亞內戰)使用化武不同,自日本廣島和長崎被投擲原子彈以來,未再出現核攻擊事件。魯道夫就此指出:"儘管在 1950 和 1960 年代,美國在衝突中多次考慮過動用核武器,但 1945 年以來顯然有一規範性門檻。政治決策者們多採取極謹慎態度,這或與道德不安有關,但也同對後果的恐懼有關,因為,使用核武器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相互毀滅。"

Flash-Galerie Atommächte weltweit
1945年8月6日,原子彈起爆之後的日本廣島。圖片來源: AP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