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來自印度的"雙重變異 "冠狀病毒有多危險?

2021年4月27日

經由兩種變異的結合,首先在印度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即使是接種過疫苗者,或已康復的染疫者,也可能再度快速感染。

https://p.dw.com/p/3sdOX
在孟買,人們在等待接種新冠疫苗
在孟買,人們在等待接種新冠疫苗圖片來源: Niharika Kulkarni/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表層蛋白上,印度冠狀病毒變體B.1.617呈現出兩種基因突變:E484Q和L452R,這兩個神秘數字揭示了其各自基因組改變的確切位置。  

個別突變為人們所知已有一段時間。E484Q與E484K相似,後者此前已在英國、南非和巴西的變異病毒中出現;L452R則已在加利福尼亞變體CAL.20C中出現。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在印度,這兩種突變首次同時出現,也因此常被稱為印度 "雙重變異"。  

"雙重變異 "並非導致戲劇性局面的唯一原因  

其實,兩種變異體同時出現這一事實並不一定意味著這種變異毒株也具有雙倍的傳染性或危險性——這還有待研究。到目前為止,還缺乏完整的數據,以能更可靠地評估印度雙重變異病毒。    

但無論如何,它只是造成印度次大陸災難性局面的原因之一。目前,印度已有1700多萬人確診染疫,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感染國,而可能還有大量未報告的病例。該國已有近20萬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新冠。  

慶祝大壺節的人們完全忽略了保持社交距離
慶祝大壺節的人們完全忽略了保持社交距離圖片來源: Money Sharma/AFP

最令人矚目的是,同一時間發生的染疫病例太多——一天之內就有33‧2萬個確診新病例,導致該國許多地方本已落後的衞生系統崩潰。很長時間以來,中央和地方當局對新冠大流行瘟疫的防治半心半意,很早就放鬆監管,甚至允許舉行大規模活動。  

逃逸免疫系統   

一旦某種新形病毒找到逃逸我們免疫系統的方法,科學家們便稱之為 "逃逸突變"。  

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指出,這些突變原則上導致 "抗體或T細胞中和能力減弱"。但關鍵在於,如何能確定這種減弱的實際強度。  

對已經接種過疫苗的或已經康復的人,"逃逸突變 "也可能仍是危險的,因為,當事人對這種印度變種病毒的感染的保護能力也可能較弱。接種過疫苗的人是否也還會感染他人,對此,目前也不清楚。  

不過,社民黨健康專家和流行病學家勞特巴赫(Karl Lauterbach)在推特上提到了一項來自印度的新中和研究。根據該項研究,針對新變種B.1.617的現有疫苗應能有效。

勞特巴赫說,根據英國的一項新研究,接種疫苗能減少三分之二感染風險,而那些在接種疫苗後仍然染疫者,其病程嚴重的概率也降低了三分之二,它至少表明,當事人的傳染性亦較低。

國際評估

即使考慮到印度目前面對的災難性局面聽上去有些嘲弄意味:到目前為止,世界衞生組織仍僅將印度變體B.1.617定義為 "被關注變體"。   

世界末日般情景:新德里地區的火葬場已不堪重負
世界末日般情景:新德里地區的火葬場已不堪重負圖片來源: Danish Siddiqui/REUTERS

相反,英國變種B.1.1.7、南非變種B.1.351和巴西變種P.1則被定義為真正 "令擔憂",屬於 "值得關注變種"。     

在世衛組織看來,這些變種所以" 值得關注 ",是因為它們更易傳播、患者病況更嚴重、時間更長;是因為它們可以躲避免疫系統,而且,現有疫苗效力降低。     

只不過,迄今,有關印度的新 "雙重變異 "毒株的可靠訊息極少,因此,世衛組織在重新評估數據後很可能將不得不調整其現有分類。  

德國專家持樂觀態度  

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病毒和細菌進化研究小組負責人內爾(Richard Neher)說:"我們尚不能從現在為數不多的觀察結果推斷出一個可靠的趨勢,但應密切監測。「 他指出,科學界對一些明顯突變的病毒總體上還不太瞭解,"就此而言,我不認為B.1.617比其它變體更值得關注。"  

上個月,柏林夏裡特醫院的病毒學負責人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也認為,無理由因印度變體而不安。他在北德電台專題播客節目中表示,為能以 "相對較小投入 "制約 "大多數免疫逃逸突變體",只需對下一代疫苗作 "輕微更新"。  

德羅斯滕:最擔憂印度 歐洲不可掉以輕心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