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與西歐角逐俄羅斯能源

2006年7月13日

八國集團峰會將於星期六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舉行。東道主普丁宣佈能源安全是本屆年會的主題。每日鏡報注意到,西歐與中國正在為俄羅斯的能源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

https://p.dw.com/p/8muo
正在鋪設中的俄羅斯天然氣管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早在二月份,接近俄羅斯政府的消息報就說,在獲取俄羅斯油氣資源的問題上,西歐必須準備與太平洋地區國家進行激烈競爭。最遲在普丁三月底訪問中國時就可看出,消息報的說法並非空洞無物的威脅。現在北京依靠從海灣國家進口來滿足興旺的國民經濟對能源的飢渴,今後準備主要以俄羅斯和中亞的油氣來補充自己的需求,俄羅斯的能源康采恩與中國簽訂了總額高達二百億美元的合同。

所以,西歐響起了警鐘。雖然前蘇聯的地域有巨大的能源儲藏,但絕非無限。2010年,有爭議的波羅地海天然氣管道建成投產後,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和西西伯利亞的天然氣開采量將下降,而這一地區正是向西歐供應能源的地區。向歐盟出口大量天然氣的三大氣田也是這樣,兩條天然氣管道中的一條通向中國。2011年起,將開始向中國輸送天然氣。其它管道正在規劃之中。2011年開始,俄羅斯的油氣開采將全部轉向東方。」

中國成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能源供應日益依賴進口。新德意志報批評中國在世界上尋找能源時執行「重商主義」政策:

「中國奉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它制止聯合國安理會對向中國供應能源的朋友蘇丹實行制裁。據說中國向蘇丹的油田、輸油管和港口投資了三十億美元。德國外交部規劃處顧問克萊夫特把這一做法稱為『新重商主義的能源外交』。中國不願讓無形的市場巨手操縱生命攸關的能源供應,而想直接控制重要石油輸出國的石油生產。克萊夫特十分憂慮地注視這一發展態勢,因為這樣世界石油市場的靈活性將變小,油價上漲,所以應該把中國納入由能源進口國家組成的國際能源組織范疇,使之接受該組織的約束。

魯爾大學教授辜學武也批評了『北京對非洲戰略價值的新評價』。他認為,這個被人遺忘的大陸為地緣戰略價值的上升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進口的中國商品排擠了紡織工業等地方消費品工業,暴虐的統治者實際獲得了支持。中國在拉丁美洲的作用也同樣是矛盾的。從墨西哥到火地島,這些國家作為原料供應國和資本接受國獲得了好處,但在自己產品的出口和就業方面卻吃了虧,紅色中國的產品價格甚至低於薪水最低廉的國家尼加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