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脫貧成就掩蓋世界貧困狀況

德國之聲綜述2008年9月9日

世界銀行公佈數字顯示全球赤貧人口在1981年至2005年期間從19億人下降到14億,反全球化人士認為,全球一些地區的貧困還在惡化,中國在消滅貧困上取得的進步掩蓋了這一情況。

https://p.dw.com/p/FEkX
上海街頭揀垃圾的人圖片來源: AP

最近,世界銀行就全球發展狀況公佈新的報告稱,全球赤貧人口數字在1981年至2005年期間從19億人下降到14億,這些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25美元。80年代初期,世界人口中的45%十分貧困,現在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了22%。

但是,反全球化人士瓦爾(Peter Wahl)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單純從數字來解讀世界貧困狀況"未免過於簡單化"。這位參與2000年建立反全球化組織ATTAC的人士在接受德國"日報"採訪時說,全球一些地區的貧困還在惡化,中國在消滅貧困上取得的進步掩蓋了這一情況。

印度貧困加劇

當記者問道:儘管全球人口增加,但赤貧人口數字下降了幾億,這不能算是成功嗎?"瓦爾說,"成功主要發生在中國。那裡有6億人解脫了赤貧。如果不把中國算在內的話,赤貧的狀況甚至在增加。而且僅僅生活在貧困線之上並不是說生活就有巨大好轉。世界銀行的數字稱,全球的貧困人口還是達到31億人,這沒什麼可以美化的。"

中國並不是一個例外,和25年前相比,亞洲其它國家挨餓的人也在減少。但瓦爾提醒道,印度的貧困人口數字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現在,印度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人數達到4.55億。情況更糟糕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那裡的人幾乎一半生活在貧困線下。

"中國的成就和新經濟自由主義無關"

瓦爾反對新經濟自由主義。記者問道,新經濟自由主義是否有積極的一面時,瓦爾說:"中國和其它地區取得的成就和新經濟自由主義、盲目地自由化、取消規則化和私有化無關。"瓦爾認為,中國和印度實行的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是一種政府干預的模式。這和新經濟自由主義有很大的區別。新經濟自由主義相信"市場主導一切"。但全球市場開放只是有選擇性的,並在周密的安排下進行的。

瓦爾認為,雖然大量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生產,但是金融領域依然掌控在中國人自己手中,農業領域也是如此。只有中國自己的企業足夠強大時,政府才會允許外國競爭企業參與。中國首先投入內部發展,然後才是國際市場的融入。政府主導著市場,這不同於世界銀行和貨幣基金會十幾年來倡導的模式。

瓦爾雖然反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但他說:"市場比資本主義更古老。它絕對能夠給所有人帶來財富。但只有一個前提:政治框架必須正確,市場必須規範化。一個沒有規範的市場就是一場人與人的對抗,弱勢群體就會失敗。

中國將提高貧困線

據報導,中國政府計劃提高貧困線,以便更多的人受益於政府資助,滿足生活需求。國務院將在年底商討這一話題。

2007年絕對貧困線標準為人均純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貧困線標準為人均純收入786元-1067元。如果將標準提高到1300元,那麼貧困人口將從2007年底的4320萬人增加到7000-8000萬人。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