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是歐洲與美國危機的贏家嗎?

2011年8月16日

針對西方媒體普遍將中國視作西方經濟危機的大贏家,如英國《衛報》稱之為"全球權力轉移的轉折點",德國《時代周報》斷言"金錢權力成為世界強國",《圖片報》擔心中國人會將西方收購.

https://p.dw.com/p/12H2Z
A migrant worker carries his bags as he leave the Beijing Railway Station, China, Tuesday, Dec. 16, 2008. World Bank President Robert Zoellick warned Monday that 2009 will prove to be a "very difficult" year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amid the financial downturn, but sai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shore up the country's own economy will help aid global stability. (AP Photo/Andy Wong)
中國經濟繁榮背後的嚴重貧富差距圖片來源: AP

《法蘭克福評論報》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儘管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贏得影響,本國的社會和平卻受到危害,斷言制度競爭的勝負還為時過早。

該報(8月13日)評論認為,西方之所以"聚焦中國",更多的是出於對自己的關注,"而不是對中國的未來作用、甚或一個新的世界秩序"的關注。"人們很不安,因為全球的力量對比在明顯地轉移。在冷戰之後,西方沒有像某些歐洲人、主要是美國人所幻想的那樣贏得歷史的勝利,也沒有獲得世界政府的資格。西方的所有愁煩似乎中國人都沒有,作為維護秩序的新生力量,還有誰能比中國人出場更好呢? 我們失去了對貨幣的控制,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放鬆過;我們有債務,中國人有外匯儲備;我們這裡一片蕭條,中國在繁榮發展。誰勝誰負,似乎很明確。

"然而,中國究竟贏在何處,中國人可以用它為自己購買什麼?目前的危機至少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政治的,一個是經濟的。"

文章分析說:"在政治上,這個危機有利於中國政府。中國人覺得,西方的全球優勢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因為他們基於歷史的自我理解,相信自己比任何其它國家都更有資格擁有世界大國地位。所以,美國在政治上顯得癱瘓,讓許多中國人得意洋洋。中國的官方媒體津津樂道民主制加資本主義的西方模式之缺陷,為了反過來立馬宣傳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在外交上,中國也可以從美國的虛弱中獲得好處,可是這個獲利顯然要比在內政上明顯更小。在國際談判、或者國際組織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中國現在雖然有了更大的影響,可是中國希望作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主導國,這個想要的角色迄今還沒有得到。

"像韓國、日本、越南和印度這樣的國家,眼看著中國的強國姿態,越來越不舒服,它們試圖打造聯盟,以限制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

感覺上的勝利是危險的

文章接著寫道:"可是在經濟上,任何國家在這場全球危機中都不是贏家,只有大一些和小一些的輸家而已。與政治對抗相反的是,美國和中國最近10年來在經濟上共生共存。美國人是中國商品的最大主顧,中國人因其高額出口盈餘擁有巨大的外匯儲備,同時借錢給美國人,後者用這些錢再去購買中國產品。當北京現在指責華盛頓有'債務癮'時,這個診斷沒錯,而且恰恰是出自多年來給癮君子供應毒品的毒販子之手。

"可是,所涉及的不是道德,而是工作。數百萬中國人就業於出口業,這一行業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因素。一旦外國中斷訂貨,他們就會失去工作,他們大都在落後內地生活的家庭往往也就失去唯一的收入。中共領導人從中看到一個針對社會和平的巨大危險,面對貧富懸殊的不斷擴大,這個社會和平本來就已經受到了威脅。"

作者最後告誡說:"那麼中國是危機的贏家嗎?充其量是一個感覺上的勝利。……可是感覺上的勝利是危險的,它會讓人忘乎所以,看不到真正的競賽,況且這個競賽還遠遠沒有決定勝負。"

媒體綜合: 林泉

責編 : 敏芬

以上內容摘自或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