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大使在德國籌錢 為講好「中國故事」

ARD
2020年1月16日

西德電視台、北德電視台以及《南德意志報》的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中國方面曾試圖動員德國達克斯上市企業出資資助一個媒體項目,目的是改善中國在德國的媒體形象。

https://p.dw.com/p/3WIDQ
Flaggen China Deutschlan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Spata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二月底,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離任返回北京前的一個舉動至少有些非同尋常:這位大使致函多家德指達克斯企業以及基金會。在這份長達兩頁的信函中,史明德大使寫道,他在任期內未能成功改善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

但作為"補救措施",他現在找到一個"很有前景的項目"。史明德這裡所指的項目是一個名為"中國報導"(Chinareporter)的有關中國的新訊息網站。中國大使希望能從各大德國企業籌集到25萬歐元的資金。

項目方案由德國記者提供

信中附送的項目草案中可以看出,該方案由兩名德國記者制定。沃爾夫岡‧西恩(Wolfgang Hirn)在2019年夏季前一直是德國《經理人》雜誌的編輯,而另一名記者花久志(Georg Blume)則是常年為《時代》和《明鏡》撰稿的自由記者。上述兩人都被看作是媒體界的"中國通"。

史明德大使在信中寫道,這兩名記者有能力讓"中國報導"項目獲得成功,從而對"中國在德國的形象產生長遠的影響,並對中國進行客觀報導"。史明德期望德國企業家們盡快同上述兩名記者會面,以便使"中國報導"能夠早日啟動。即將離任的這位中國大使還在信中表示,"我會從北京繼續關注這一項目"。

項目草案顯示,這一訊息平台啟動後,將擁有三名固定員工和三名自由工作人員。訊息平台的目的則是向讀者提供"不一樣的涉華報導"。"中國報導"將包含幾個欄目,比如"新聞"、"活動"以及"美食與旅遊"等等。信中指出,"法律層面上,平台將以公益組織的形式註册,類似於德美大西洋之橋協會"。

"新疆密件"令北京陷入被動

史明德大使的繼任吳懇也再度向德國幾家企業強調"中國報導"項目的重要性。2019年12月初,吳懇大使致函多家達克斯企業,要求相關企業"鑑於當前局勢,盡快採取行動。"他在信中寫道:"鑑於德國涉華報導的片面性,向德國推介全面的、完善的中國形象變得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迫切性。"

在吳懇發出該信函之前不久的十一月底,包括三家德國媒體在內的多家國際媒體以"中國電文"(China Cables)為題,披露了新疆大規模拘押和打壓維吾爾穆斯林信眾的情況。

Deutschland |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Berlin
中國駐柏林使館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Ulrich Baumgarten

「我希望德國大使館也這麼做」

沃爾夫岡‧西恩同時也是前不久剛剛成立的"中國之橋協會"(China-Brücke)的會員。而該協會的主席則是德國前內政部長弗里德里希(Hans-Peter Friedrich)。目前擔任德國聯邦議院副議長的弗里德里希在回答媒體相關質詢時表示,"中國之橋協會"是在他本人和其他人的倡議下成立的,目的是加強德中兩國間政治、經濟、科學和公民社會的交流。

弗里德里希表示,"中國報導"項目同"中國之橋協會"無關。他本人在數周前才對"中國報導"項目有所聽聞。

在評價中國大使館的做法時,弗里德里希表示,"大使館及其工作人員努力改善本國在駐在國的公眾形象,並不令我感到意外。我希望,德國大使館也會這麼做。"

操控民意的嘗試值得警惕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副所長胡謐空(Mikko Huotari)提出警告說,中國目前正在通過不同層面,展開影響政治決策的嘗試。他說:"通過同一些機構建立夥伴關係,通過建立包括企業界人士、利益團體的游說人士、高級官員以及退休的政府首腦在內的廣泛的人脈關係,以便長期讓這些人營造對中國有利的輿論。"

兩名當事記者已經證實了"中國報導"項目確有其事,並表示,項目的策劃可能引起了一些誤解。他們說,該項目目前已經停止運作。這兩名記者表示,是他們利用一個共進晚餐的機會,向時任駐德大使的史明德提出了啟動"中國報導"項目的建議。他們強調,他們從未有過接受中國資助的想法。

相關媒體也已啟動調查

《經理人》和《明鏡》均表示,他們是通過德廣聯和《南德意志報》的報導才瞭解到"中國報導"項目。而《時代》周報發言人則表示,該報記者花久志是在媒體問詢的前一天向報社通報了有關"中國報導"的情況。三家媒體均表示,將對此展開內部調查。

根據三家媒體的調查,收到中國大使信件的德國企業和基金會當中,沒有任何一家承諾提供資助。中國大使館則對此事件拒絕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