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80多年前的納粹"焚書"事件

2019年12月11日

1933年,德國各地烈焰熊熊,焚燒的是被納粹定為"非德意志"(undeutsch)的書籍。恰恰許多大學生群情激昂地參加了這一行動。

https://p.dw.com/p/3UcJq
Deutschland Nazi-Bücherverbrennung  (1933)
1933年5月10日的柏林,書本化為烈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只是一場序幕。焚燒書的地方,最終也會焚燒人。"詩人海涅此前100多年前在其悲劇《阿爾曼索》(Almansor)中所說的話,在納粹統治下變成現實。1933年,希特勒當權後僅數月,就發生了焚書事件,而這僅僅是一場迫害的開始:數百位作者被迫流亡,有些人付出生命的代價。

準備工作是由戈培爾為首的帝國宣傳部以及兩個相互敵對、但是都效忠政權的學生聯合會完成的。"國家已經奪取了,但大學還沒有。"喊著這句戰鬥的口號,納粹在1933年初開始征服精神殿堂。他們找到了自願的幫手,恰恰是在大學裡。

Deutschland Nazi-Bücherverbrennung  (1933)
大學生興奮地收集「非德意志」的文稿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eystone

"毫不掩飾地迎合"

但不單是在大學。當時就已存在的德國書商和出版商協會現任會長斯齊匹斯(Alexander Skipis)向德國之聲表示:"我們、我本人要非常清楚地表明:作為書業協會代表,當時,我們積極參與了焚書。我們制定了清單。我們通知了書店不再賣某些書。所以,我們等於支持了納粹統治和他們的意識形態。"他說,由於希望從政權獲取經濟上的利益,所以"毫不掩飾地去加以迎合"。

所制定清單上的作者和作品代表的是"非德意志"精神。其中主要是猶太人,但也有其他對納粹思想持質疑態度的作者。對納粹而言,他們要麼太左、要麼太自由化、太和平主義等等:布萊希特(Bertold Brecht)、圖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凱斯特納(Erich Kästner)、海恩裡希‧曼(Heinrich Mann)、德布林(Alfred Döblin)等許多人被列入黑名單,但也有一些學者在名單上,如愛因斯坦、佛洛伊德。共有近百位德國作者和近40位外語作家--比如海明威和紀德(Andre Gide)被定為"非德意志"(undeutsch)。

Deutschland Nazi-Bücherverbrennung  (1933)
1933年5月10日,數萬人在柏林旁觀焚書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戈培爾稱之為"糟粕、垃圾"

集中焚書是在1933年5月10日的柏林歌劇院廣場(今Bebelplatz)。兩萬多本書堆在一起。5000名大學生舉著火把,數萬人旁觀。午夜時分,戈培爾喊道:"被誇大的猶太知識分子時代如今終結了……如果你們大學生行使權力,將精神糟粕扔進火焰,那麼,你們也要承擔義務,在這些垃圾所在的地方,為真正的德意志精神掃清道路。"然後是點火。但在傾盆大雨之下很難點燃,必須得讓消防隊往上面澆汽油。

但焚書不單單發生在柏林,也不單單發生在這一晚。此前、此後數周,許多德國大學都燃起了焚書的烈焰。在弗萊堡,新任校長海德格爾在致辭中說:"火焰,告訴我們,照亮我們,給我們指路,沒有回頭!火焰被點燃,心靈在燃燒!"

Deutschland Drittes Reich Reichsminister für Volksaufklärung und Propaganda Joseph Goebbels
帝國宣傳部長戈培爾:被誇大的猶太知識分子時代終結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

凱斯特納在焚書現場

作家和作品的清單有時出人意料。作者格拉夫(Oska Maria Graf)絕望地發現,自己的一些作品竟被列在政權所推薦的文學"白名單"上。"燒掉我!"格拉夫呼籲道。還有一些作家,如托馬斯‧曼,當時還未被禁止,但後來被禁。許多受迫害的作者已經離開了德國。凱斯特納(Erich Kästner)或許是唯一一位在柏林現場看著自己的作品被焚燒的作者。甚至有人認出了他,但他沒有出什麼事情。他也是少數留在德國的人,他所選擇的移民是逃往自己的內心世界。

其他留在德國的,有些被關押、在獄中死亡,有的被執行死刑,如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和米薩姆(Erich Mühsam)。取代他們的是忠於納粹路線的作者。因此,圖霍爾斯基在逃亡瑞典時寫道:"在那裡,他們現在從各個洞口爬出來,那些文學上的附庸之輩……如今猶太人的競爭終於、終於沒了,現在機會來了!"

Kurt Tucholsky in Rumaenien, 1918
圖霍爾斯基:他們現在從各個洞口爬出來,那些文學上的附庸之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絕不容許這樣的事再發生"

斯齊普斯說,焚書是"一個訊號,原本應該讓整個世界都看到,德國正在開始的事情,將會在可怖的混亂中終結"。文學評論家克爾(Alfred Kerr)及時移民至英國,他這樣解釋"反對'非德意志'精神行動"的意義:希特勒想要讓所有藝術家都沉默,'因為從真正的藝術中,良知會更清晰、精神會得到力量、對摻雜真假的謊言會提出批評,因為真正的藝術呼喚的是最高的人性'。

如今,是否有那裡存在與1933年5月德國所發生的事情有共同點的情況?

斯齊普斯不願比較。但他批評"聯邦政府的綏靖政策、但還有歐盟也是如此",以此面對無視人權、卻想要與之做生意也包括軍火交易的國家,如中國、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他說,書業協會1933年背叛了其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如今看似僅能維持到有限的地步,一旦經濟或者權力、地緣戰略考量干預,便作罷。"在這一點上,他說,必須防止重蹈覆轍並予以反抗。

註:本文作於20185月納粹焚書8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