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桥社100年:重读德国表现主义画派

德国之声中文网 秦戈2005年3月30日

1905年6月7日,德累斯顿的四个建筑系大学生创建了一个画画团体,并把它命名为“桥”――自由结社在艺术青年圈子里司空见惯,可是,这几个楞头青硬是带着他们色彩张扬、画风粗犷的作品,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表现主义风暴。

https://p.dw.com/p/6RWO
桥社主创之一海克尔的封面版画作品(1910年创作)

一个艺术社团的诞生也许是一闪念间,一个经典流派的存在却可以永恒

1905年6月7日,德累斯顿的四个建筑系大学生,海克尔 (E. Heckel)、基尔希纳(E. L. Kirchner)、施密特-罗特卢弗(K. Schmidt-Rottluff), 布莱尔(F. Bleyl)密谋创建一个画画团体。社团叫什么名字呢?建筑系的学生不约而同想到他们熟悉的建筑实体――桥!发起人之一的罗特卢弗甚至还引经据典,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诠释“桥”的含义――联结一切革命的和活跃的成分,通向未来。

起初,人们对这个小团体并未多加关注。艺术青年里今天跳出一个“小野兽派”,明天闪现一个“113画室”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桥社自己的寿命也不长。1911年桥社随主干力量迁往柏林。1913年,这个团队终因意见分歧宣告解散。

Ernst Ludwig Kirchner: Künstlergruppe
基尔希纳作品:艺术家小组(1926-1927年创作,画上人物分别是米勒,基尔系纳,海克尔,施密特-罗特卢弗)图像来源: Museum Ludwig Köln

尽管在浩浩荡荡的世界艺术史上,桥社八年宛如昙花一现,但是桥社宣扬并且独树一帜的画风最终触及了艺术评论家们的兴奋点。怎么可以不忠实事物的自然写实,怎么可以只追求主观感受?――答案是肯定的。桥社的一反传统学院派的谨慎写实,提出艺术主观赋予物体表现力,这给当时新旧古典主义仍然稳占主流话语权的艺术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德国表现主义诞生了!

桥社在短短的八年历史中,又吸收了诺尔德(E. Nolde)、培希斯坦(M. Pechstein)和米勒(O. Müller)几名干将。尽管桥社最终解体,但它开创的桥派画风却长远保留了下来,并对德国乃至欧洲艺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致于最终,桥社以及其创建成为20世纪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词条之一。

而今,“桥社”画派诞生一百周年了

从近日开始,200幅桥社的传世之作在马德里让西班牙人先睹为快。十月开始,“100年桥社画展”在柏林老家的桥社博物馆进行。而六月起,柏林新国家画廊也将举行主题为“桥社与柏林,表现主义100年”画展,展出从柏林市三个藏馆网罗来的400幅桥社作品。

这个隆重的纪念画展是由柏林画廊牵头,携手马德里的蒂森-波尔内米萨博物馆(Museo Thyssen-Bornemisza)先后在两国开展。有评论说,“从来还没有像今年这次这么集中地、数量这么多地展出桥社的顶级作品呢。”

Diebstahl im Brücke Museum in Berlin: Gemälde "Junges Mädchen" von Max Pechstein gestohlen
培希斯坦作品:少女(1923年创作,2002年被盗)图像来源: AP

位于柏林达冷姆的桥社博物馆是收藏桥社画派作品的主要藏馆。2002年4月,该博物馆甚至还出现数幅名作被盗的奇事。今年6月7日,也就是创建桥社的那四个年轻人灵光闪过的整一百年后,博物馆将展出桥社艺术家们的早期版画作品,直到9月11日。

桥社表达了什么?

桥社创建初期的纲领里,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和社会关怀的色彩。桥社主张艺术创作者应与欣赏者平等,因此视线应处于同一水平上。他们强调表达,忽视严肃规则,他们因此互为模特,互为表现者。他们试图以组织的形式,把生活和创作两者理想化地融为一体:在生活里创作,在创作里生活。

Karl Schmidt-Rottluff: Interieur mit Frau und Blumenvase
施密特-罗特卢弗油画作品:室内装饰画-女人和花瓶(1923年创作〕图像来源: Lentos Museum Linz

桥社也因此在艺术形式上刻意地追求这种理想主义:利用色彩鲜明、搭配张扬而产生强烈的表现力;反过来,他们不讲究线条,立体感,甚至透视感。他们更愿意注重主观意图的表达,以及表达的力度,一如他们喜欢用激昂、狂放的语言,去触及生活的肌里。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