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橋社100年:重讀德國表現主義畫派

德國之聲中文網 秦戈2005年3月30日

1905年6月7日,德勒斯登的四個建築系大學生創建了一個畫畫團體,並把它命名為「橋」──自由結社在藝術青年圈子裡司空見慣,可是,這幾個楞頭青硬是帶著他們色彩張揚、畫風粗獷的作品,轟轟烈烈地掀起了一場革命性的表現主義風暴。

https://p.dw.com/p/6RWO
橋社主創之一海克爾的封面版畫作品(1910年創作)

一個藝術社團的誕生也許是一閃念間,一個經典流派的存在卻可以永恆

1905年6月7日,德勒斯登的四個建築系大學生,海克爾 (E. Heckel)、基爾希納(E. L. Kirchner)、施密特-羅特盧弗(K. Schmidt-Rottluff), 布萊爾(F. Bleyl)密謀創建一個畫畫團體。社團叫什麼名字呢?建築系的學生不約而同想到他們熟悉的建築實體──橋!發起人之一的羅特盧弗甚至還引經據典,從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詮釋「橋」的含義──聯結一切革命的和活躍的成分,通向未來。

起初,人們對這個小團體並未多加關注。藝術青年裡今天跳出一個「小野獸派」,明天閃現一個「113畫室」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橋社自己的壽命也不長。1911年橋社隨主幹力量遷往柏林。1913年,這個團隊終因意見分歧宣告解散。

Ernst Ludwig Kirchner: Künstlergruppe
基爾希納作品:藝術家小組(1926-1927年創作,畫上人物分別是米勒,基爾系納,海克爾,施密特-羅特盧弗)圖片來源: Museum Ludwig Köln

儘管在浩浩蕩蕩的世界藝術史上,橋社八年宛如曇花一現,但是橋社宣揚並且獨樹一幟的畫風最終觸及了藝術評論家們的興奮點。怎麼可以不忠實事物的自然寫實,怎麼可以只追求主觀感受?──答案是肯定的。橋社的一反傳統學院派的謹慎寫實,提出藝術主觀賦予物體表現力,這給當時新舊古典主義仍然穩佔主流話語權的藝術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德國表現主義誕生了!

橋社在短短的八年歷史中,又吸收了諾爾德(E. Nolde)、培希斯坦(M. Pechstein)和米勒(O. Müller)幾名干將。儘管橋社最終解體,但它開創的橋派畫風卻長遠保留了下來,並對德國乃至歐洲藝術界產生巨大的影響,以致於最終,橋社以及其創建成為20世紀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詞條之一。

而今,「橋社」畫派誕生一百周年了

從近日開始,200幅橋社的傳世之作在馬德里讓西班牙人先睹為快。十月開始,「100年橋社畫展」在柏林老家的橋社博物館進行。而六月起,柏林新國家畫廊也將舉行主題為「橋社與柏林,表現主義100年」畫展,展出從柏林市三個藏館網羅來的400幅橋社作品。

這個隆重的紀念畫展是由柏林畫廊牽頭,攜手馬德里的蒂森-波爾內米薩博物館(Museo Thyssen-Bornemisza)先後在兩國開展。有評論說,「從來還沒有像今年這次這麼集中地、數量這麼多地展出橋社的頂級作品呢。」

Diebstahl im Brücke Museum in Berlin: Gemälde "Junges Mädchen" von Max Pechstein gestohlen
培希斯坦作品:少女(1923年創作,2002年被盜)圖片來源: AP

位於柏林達冷姆的橋社博物館是收藏橋社畫派作品的主要藏館。2002年4月,該博物館甚至還出現數幅名作被盜的奇事。今年6月7日,也就是創建橋社的那四個年輕人靈光閃過的整一百年後,博物館將展出橋社藝術家們的早期版畫作品,直到9月11日。

橋社表達了什麼?

橋社創建初期的綱領裡,帶有鮮明的理想主義和社會關懷的色彩。橋社主張藝術創作者應與欣賞者平等,因此視線應處於同一水準上。他們強調表達,忽視嚴肅規則,他們因此互為模特兒,互為表現者。他們試圖以組織的形式,把生活和創作兩者理想化地融為一體:在生活裡創作,在創作裡生活。

Karl Schmidt-Rottluff: Interieur mit Frau und Blumenvase
施密特-羅特盧弗油畫作品:室內裝飾畫-女人和花瓶(1923年創作〕圖片來源: Lentos Museum Linz

橋社也因此在藝術形式上刻意地追求這種理想主義:利用色彩鮮明、搭配張揚而產生強烈的表現力;反過來,他們不講究線條,立體感,甚至透視感。他們更願意注重主觀意圖的表達,以及表達的力度,一如他們喜歡用激昂﹑狂放的語言,去觸及生活的肌裡。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