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隆2003藝術展

徐荔媛2003年4月8日

儘管時下戰爭和疾病甚囂塵上,一年一度的「科隆藝術展」,「舊書展」和「藝術科隆2003」還是如期在萊茵河的春潮中開幕。一位走入歐洲藝術品市場的中國人說起了收藏嗜好的歐中差異。

https://p.dw.com/p/3TOl
舊書展上不乏歐洲珍貴古版書籍圖片來源: AP

從4月4日到4月13日,科隆展覽館近3萬平方米的四個展館裡,迎來數萬名藝術愛好者和藝術經營商。

與往年一樣,舊書展營造了先聲,展出許多15世紀至今的歐洲珍貴古版書,版畫和手繪插圖,價格貴賤不等,吸引不少收藏迷的眼光。歐洲印刷業源於15世紀德國發明家古登堡發明的印刷機,它進一步打破了教會壟斷知識的局面,推動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作為歐洲印刷術的發源地,德國的古書收藏也頗有傳統。即使是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在德國的大小城市還依然能見到許多古舊書店,不乏有收藏舊書的狂熱者忘卻塵俗,浸淫其中的身影。

隨後舉行的「科隆藝術展」,即「第34屆西德藝術展」則是道色味俱佳的東西合璧藝術大餐,給藝術愛好者造就饕餮的好時機。從4月5日到4月13日,藝術展持續九天之久,展出古今中外的藝術珍品。東西方的古典家具,不同流派的繪畫雕塑藝術,陶瓷銅銀製成的器皿,和各類古玩首飾等手工藝品。一萬五千平方米的展廳本身就像是一個藝術奇葩爭奇斗豔的大花園,參觀者置身其中,無不自嘆走馬觀花,難以兼顧。

「藝術科隆2003」則營造了一片盎然生機的現代藝術氛圍,它的展出重點是國際藝術新興流派和1960年以後的繪畫,攝影以及雕塑藝術。同樣是表達,畫家們則善於另一種形式的表達,他們能用感性的色彩和線條,把跳躍的靈思變得可見可感,激發人們審美的愉悅和心靈的共鳴。

在這個滿目琳瑯的藝術大花園中,歐洲藝術仍是主流,非洲的部落藝術,東南亞的佛教藝術也躋身一席之地。記者瞭解到,隨著世界各地區交流增加和對外來文化的兼容和尊重,人們對歐洲以外藝術的興趣也日益濃厚。東方文明歷史悠久,也造就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贏得世人矚目。現在,在歐洲藝術市場上,亞洲藝術品交易成了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但是,正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太大,大多數西方收藏者對東方藝術的欣賞水準還停留在神秘主義的審美趣味,無形中也妨礙了歐洲對東方當代藝術的接受。

來自科隆貝格的福拉赫斯曼亞洲藝術品商行很早就對亞洲藝術獨具慧眼。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當西方對東方文化還存在種種誤解時,福拉赫斯曼亞洲藝術商行就開始在歐洲市場引入亞洲藝術品,到現在已有近三十年的經營歷史。問及近兩年來歐洲特別是德國經濟形勢走低,會不會造成亞洲藝術品市場的萎縮?

經理福拉赫斯曼女士說:「東方藝術市場並沒有因此受到衝擊,因為收藏者大部分的收藏行為也是投資行為。而我發現,恰恰在目前(伊拉克)戰爭時期,許多收藏者認為這是投資藝術品的好時機,產生收藏行為。」

因為崇尚藝術的傳統薪火相傳,藝術品市場在歐洲已相當成熟,並頗具規模。相比之下,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來自上海的宿先生致力於歐洲藝術品市場,入行三年多來,對東西方藝術品市場有了一些體會:「相對來說,歐洲的收藏家--有一定的收藏經驗和收藏歷史的話--更偏重於比較安靜的風格;而中國現在所謂的新貴們喜歡的則是比較浮華輕佻的--就像是歐洲的巴洛克風格和彼得麥耶時期的風格,如果可比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