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 人权真的具有普世性?

2018年12月23日

即使在《人权宣言》发表70年之后的今天, 在我们看来,人权问题仍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但是像中国这样新崛起的国家还是在以自己的成功和挫折来诠释人权问题。

https://p.dw.com/p/3AS77
UN-Menschenrechtscharta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Photoshot

(德国之声中文网)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及民主参与与专制制度的关系等问题上, 不仅中国政府,就连中国百姓也与我们西方人的看法不同,他们对人权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这与各自的历史经验有关。

不过,一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和一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还是有区别的。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也同样存在差异: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国民经济体, 但是其人均社会产值与保加利亚相当,而保加利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西方观念的影响

德国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 (Franks-Walter Stestemeier) 12月初访问中国时曾强调,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成功或者挫折"的经验来评判人权问题。我们在欧洲所获得的经验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痛苦经历的强烈影响。然而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人权宪章》和其他的一些国际条约。不过施泰因迈尔总统强调,"所有这一切从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从来都不是一视同仁的,永远都不是灵丹妙药。"但对他来说仍然是一个 "具有无限价值的成果", 对此他"既不想削弱也不想放弃" 。

毫无疑问, 《联合国宪章》尤其带有西方人权观念的烙印。其精神之父包括一个加拿大人、两个法国人、一位美国妇女、一个黎巴嫩人,还有中国外交官兼哲学家张彭春。但是这位中国人处于弱势, 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几乎没有发挥任何政治作用。坐在谈判桌旁的也没有俄罗斯、印度、伊朗、非洲或南美国家的代表。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Frank Sieren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在7 0年后的今天则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西方认为,其一手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应是如此具有说服力,全世界都该毫不犹豫地追随西方的价值观。然而满足这一要求又谈何容易。施泰因迈尔在中国发表的最重要讲话也反映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困境: 如何将西方的成就与新崛起国家--首先是中国的观念融为一体, 同时又不必放弃太多自己的价值观?

一个答案是: 我们必须树立起令人信服的价值观, 绝对不能使用双重标准。施泰因迈尔指出, 仅中国和欧洲的不同视角就非常的复杂, 在"处理这种复杂和充满张力的关系时双方都要小心谨慎"。

这意味着, 我们需要比以往进行更深入地对话,以及更详细地向中国人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 我们是怎样想的。我们要找出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的看法有很大不同的原因。

变换视角的明智对话

Bundespräsident Steinmeier in China
施泰因迈尔12月访问中国并参加北京歌德学院举行的一场讨论会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B. Pedersen

所以,施泰因迈尔从来不讲欧洲甚至德国的数字化伦理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是刻意强调 "我们的方向",他承认 "这些问题在中国今天往往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回答 "。他也承认,允许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是相互靠拢的第一步, 是实现谅解的前提。因为这只是意味着尊重对方的立场。然而, 要在让步和坚持自己的信念之间把握好正确的尺度并不容易,特别是几百年来,我们西方人已经习惯于作为少数人为全世界制定游戏规则。

但从目前看来, 我们欧洲人似乎是在全球发生急剧变化的压力下, 试图变换视角、展开明智的对话。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做得比大多数美国人, 尤其是美国总统要好一些。这也有其历史原因: 我们经历了更多的经验教训。 法国人和德国人相互视为 "宿敌"的年代结束至今不过70年,但我们现在是亲密的朋友和合作伙伴。这一历史经验显然帮助施泰因迈尔在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基调。

本文作者20多年来生活在北京。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