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格隆迪希-一个没落王国当年的辉煌道路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7月12日

举世闻名的收音机电视机制造厂家.“格隆迪希“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经济辉煌时期的典型代表。然而今年四月,当这家公司宣布破产时,它在一些观察家眼中又成了体现德国经济举步维艰,改革乏力的标志。但无论如何,它曾经辉煌过,它的昨天与中国许多企业的今天颇有些相似之处。

https://p.dw.com/p/3qtY
今年1月8日,台湾声宝集团参股格隆迪希。图为签字与新闻发布仪式图像来源: AP

“雨后阳光更明媚”,这支当年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反映了战后许多德国人的心情。当时的德国,经济崩溃,道德沦丧。一切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但是人们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是在这个信念下,人们投入到德国经济的重建工作中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创造了难以置信的辉煌成就。直到今日,人们仍对当年的“经济奇迹”津津乐道。

波恩经济历史学家舒尔茨说:“建设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不过,在许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看来,这些建设成就并不是什么奇迹,而是通过艰苦的工作换来的。另外,大量从东欧被驱逐过来的德裔移民以及数不清的难民的到来,也一下子促进了市场的需求。这些人要到市场上消费,不论有钱没钱,都希望买些东西。因此他们勤奋地工作。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经济奇迹年代不仅只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它也为不少人创造了许多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生活过的人都说,在战后年月里,人们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一个人出身贵贱和他所受教育的程度,重要的是这个人有没有头脑,办事能力怎么样。不过,经济历史学家京特尔.舒尔茨则强调说,不应过分地夸张这一点。

舒尔茨说:“不错,50年代的确出现过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的特殊现象。然而,不应当就这一点夸大其词。那时,确实有洗碗工成为百万富翁的,但那只是偶然现象。普遍的情况是,从较低层升迁到较高层,从较小的企业发展到较大的企业。实现大跨越的情况也有,但那仅是个别的现象。”

马克斯.格隆迪希不是从零开始的企业家。但他却是从一个卖收音机的商贩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收音机制造厂厂主的。他的崛起正是因为遇上了战后飞跃发展的大好时机。格隆迪希1908年出生在纽伦堡。他很早就独立开业了,有一家收音机店。早在战前他就开始生产变压器。战争开始以后,他就为部队提供货物。

1946年,格隆迪希生产的一种名叫“海泽尔曼”型号的收音机一炮打响。这在当时来说可谓一大奇迹。因为当时只有在得到联军占领军许可证的情况下,人们才可以制造和销售收音机。而且,没有配给证根本就买不到。然而他的邻居、联邦德国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帮了他的忙。他们两人共同想出了一个成功开发收音机的绝招。

这一绝妙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海泽尔曼”并非成品收音机,而仅仅是个元件盒,因此它无需得到占领军的许可。而这种收音机的元件盒使用起来并不复杂。一般说来只要安进一个电子管,就可以当收音机使用了。但是要大批地生产这种元件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弄到当时市场奇缺的电子管。

格隆迪希说:“我们就想,是不是能把军队库存的电子管安装到我们的元件盒中去呢?然而要得到这些电子管并非易事。不过,总归有些人有办法。这样,我们就把收音机制成了,用的是硬纸板和少许电线。‘海泽尔曼’收音机救活了我们的不少工厂。”

一时间,格隆迪希生产的海泽尔曼收音机供不应求,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格隆迪希说:“我不记得我们当年究竟生产了多少个元件盒。大约有五万多个吧。这对我们当时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在当时的普通市场上,除了这么一种收音机而外,也没有什么其他品牌的收音机了。因此这种普普通通的商品却卖出了好价钱,这对我们来说是赶上了好机遇。”

以后,格隆迪希很快发展成为主要生产娱乐电子设备的企业。不久它又着手生产录音机和电视机。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它手下的职工达到四万人。格隆迪希对市场很有感觉。他知道那儿需要什么。有人说,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并亲自调试新的产品,必要时甚至会亲自动手改变开关按钮的位置。后来就连日本的便宜货也没有吓倒格隆迪希。

1959年,格隆迪希说:“从一开始,日本小型晶体管收音机的巨大销路就受到我们的密切关注。我们对它极为便宜的价格感到吃惊。现在我们知道它便宜的原因了。这主要是日本的劳动报酬低。通过技术改造和工厂现代化我们现在也能生产同日本一样便宜的小型晶体管收音机了”

到了70年代,格隆迪希遇到了难题。顾客对他们产品的购买欲望降低了,亚洲方面来的竞争压力增大了。另外公司管理层争执不断,董事会像走马灯似地换人,这些都给公司带来了极坏的后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格隆迪希的管理风格。作为监事会主席和格隆迪希基金会主席的格隆迪希,他总想一个人大权独揽,喜欢独断专行地处理问题。经济历史学家舒尔茨说,当年像格隆迪希这样主持企业的人还大有人在。

舒尔茨说:“我认为,象格隆迪希这样的企业,它们出现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有着它们的独特性。在德国西南部就有这样一种虔信主义教派似的企业主,他们的性格十分乖僻;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自信。他们想用家长式的手段主持企业领导。原则上说,像这样的企业主在今天的情况下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为当今的企业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的企业都是集体领导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集体能力和个人的专长通过取长补短而共同发生作用。因此如果有人硬要顽固地坚持已过时的那些原则,他必然会带领公司走向破产,而绝对得不到应有的成果。

格隆迪希的成功秘诀在于产量高,价格便宜。他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模式已经过时。80年代初,企业首次出现了亏空;而自行研制的2000体系录像机又遭惨败。由于价格高昂,投放市场不及时,因而格隆迪希2000体系无法与VHS体系较量。公司的研发费用最终无法得以回收。

随后,恶运接踵而至。80年代,荷兰的竞争对手菲力普公司执掌了格隆迪希的领导权,气息奄奄的格隆迪希又被巴伐利亚的一家电视天线生产厂家兼并。2003年4月,格隆迪希公司走到了尽头,提出破产申请。所幸马克斯.格隆迪希先生并没有亲眼看到他毕生事业的最后没落。他于1989年12月与世长辞。

(安德勒.贝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