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巨富第71-80人的发家路(下) | 在线报导 | DW | 25.06.200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德国巨富第71-80人的发家路(下)

在德国巨富76-80名这个系列里,我们听到的是传统大工业的声音:世界最大的化学品贸易公司之一;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最大的暖气设备供应者之一;世界第四大的农机生产者;金属生产者。在工业领域,他们都是老家族了。他们能够好好地生存到今天,绝非易事。

德国工业“摇篮”鲁尔区一景

德国工业“摇篮”鲁尔区一景

第七十六名:赫尔曼.施纳伯尔(告别巧克力走向大化工)

赫尔曼.施纳伯尔(Hermann Schnabel)几乎是个纯粹的“商人”。商人的含义不仅是做买卖,而且还要有随风转舵的灵活性。

卡尔.奥托.赫尔姆公司至今已有102年的历史,然而这家公司实际上是由两段构成的。20世纪上半叶,它属于卡尔.奥托.赫尔姆,是个主要销售巧克力块和各种家用器具的出口小公司。

战后,出生在西里西亚的施纳伯尔从莱比锡搬到汉堡。1950年,他买下了这个小公司。他接管这家公司时,实际上接管的可以说是一片被二战炸弹摧毁的废墟和一个公司名称。也许他本来也是想以销售巧克力为生的。一个朋友的建议改变了一切。

听从那位朋友的建议,他从柏林买来一批溶剂,在汉堡销售,结果发现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于是他从此情意独钟于化学品,仓库里积压的巧克力都让他的孩子们饱了口福。

施纳伯尔不断扩大他的化工原材料库存。50年代他的赫尔姆公司买下的汉堡港仓库很快就装不下了。于是,他在不来梅、柏林、法兰克福、科隆和曼海姆接连买下新的仓库。

60年代末,商人施纳伯尔首次尝试自己来生产。他在迪堡建了一个生产闪光化学品的工厂。但这家工厂只办了11年,就被他卖掉了。在70和80年代,他投身于药品生产领域,他的药厂生产“格内利卡”(专利过期产品),并通过参股于特里陶的罗特克斯药厂生产注射剂、药片和药囊。但他的核心业务-化学品贸易-他从来没有放松过。

1978年,施纳伯尔把他的两合公司改成了股份公司。7年后,他把公司名称简化,成了今天的赫尔姆股份公司。

1984年,赫尔曼.施纳伯尔“让贤”给了他的儿子迪特尔,甚至也不在监事会里任职。他表示,他对“绕到背后对企业经营施加影响”毫无兴趣。

迪特尔.施纳伯尔也可以说是在赫尔姆公司里长大的。一开始,他按老爸的要求留在总部,而跑到了墨西哥子公司去厉练。在那里,他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生下了三个儿子。1982年他回到汉堡。提出让他担任公司新领导的不是他的爸爸赫尔姆,而是公司其它成员。

80年代末,迪特尔开始改造公司,把一个纯粹的贸易公司改造成了一个全面营销的公司,包括把其它公司的试剂捧上专利位置。改制大获成功。2001年,赫尔姆公司营业额达26亿欧元,利润达1430欧元。这家公司拥有2000万注册资金,6000万自有资金。迪特尔自豪地说,公司是这样的健康,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上市。

赫尔姆公司现在在32个国家设了点,甚至包括北朝鲜平壤。迪特尔眨着眼睛对记者说,这一点最好不要让美国知道。

现在,迪特尔.施纳伯尔的大儿子也已经“参了政”。这家公司的股权现在仍是四分之三属于爷爷赫尔曼,四分之一属于爸爸迪特尔。赫尔曼的财产2003年初是10亿欧元,跟去年持平。

跟许多亿万富翁不同的是,赫尔曼.施纳伯尔并不畏惧公众。他们家在汉堡阿尔斯特河谷的别墅有时还对外开放,他甚至给人们导游。他对别的亿万富豪是怎么过日子的也很感兴趣。可惜别人不会这样开放的。

页面 1 | 2 | 3 | 4 | 5 | 全文阅读

DW.COM

  • 日期 25.06.2003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3mXb
  • 日期 25.06.2003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3m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