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癌症学家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Judith Hartl2008年10月7日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ㆍ楚尔ㆍ豪森(Harald zur Hausen)和发现艾滋病毒的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ㆍ巴尔-西诺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吕克ㆍ蒙塔尼(Luc Montagnier)共同分享2008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楚尔ㆍ豪森因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

https://p.dw.com/p/FVYM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图像来源: AP

楚尔.豪森教授向媒体表示,他对获奖极感意外。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他打来电话时,这位72岁的学者完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另两位获奖者、法国学者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也表示毫无得奖的思想准备。三位得主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病毒学家,他们发现的病毒都是广为流行、引发致命疾病的病毒。

楚尔.豪森教授曾在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担任了20年(至2003年)主任一职。他很早就意识到,一定的病毒可以引发癌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这一观点曾受到同行的冷嘲热讽。

上世纪80年代初,楚尔.豪森成功地从子宫颈癌样品中,分离出不同亚型的所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子宫颈癌是女性中第二常见的癌症。基于楚尔.豪森的发现,人类已经研制出了子宫颈癌疫苗。

2006年9月,商品名为加德西(Gardasil)的子宫颈癌疫苗在欧洲上市。一年后,另一种商品名为Cervarix的疫苗也推向市场。利用这两种疫苗,人们基本上可以达到100%地预防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但前提条件是青少年女性必须在第一次性交前接种疫苗。

人类最常见、致命性最高的疾病之一是癌症,另一种则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疾病--艾滋病。艾滋病毒的发现者是法国学者吕克.蒙塔尼。现年76岁的蒙塔尼1983年首次分离出这种病毒,为此荣获本年度的诺贝尔奖。

吕克.蒙塔尼享有"艾滋病毒之父"的称号,但上世纪80年代,他却和美国学者罗伯特.加洛(Robert Gallo)就究竟是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打了一场旷日持久、两厢不让的官司。最后,这一争端由法美两国首脑协议解决。多年后,加洛才最终承认,蒙塔尼才是艾滋病病毒的真正发现者。蒙塔尼以其毕生精力从事艾滋病的预防研究。

与蒙塔尼分享一半诺贝尔奖金的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也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艾滋病工作上。现年61岁的巴尔-西诺西曾和蒙塔尼一起,在巴黎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工作多年,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有她极重要的手笔。尽管如此,她还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因此得到诺贝尔奖。

迄今,全球共有33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蒙塔尼就是在科特迪瓦(原象牙海岸)得到获奖消息的,他表示这是促进全球抗艾滋病工作的一个强有力信号。艾滋病毒发现已有25年,人们对其已了解甚多,但它依然还是处处威胁人类的致命流行病,人们依然没有研制出有效疫苗,令人颇有一丝灰心丧气之感。

在此意义上,来自斯德哥尔摩的信号更为重要。它号召人们必须继续努力,号召决策者们必须加大对艾滋病研究的投入,研制出生活在最贫穷国家的人民也能支付得起的疫苗,这样才有希望遏制艾滋病毒的蔓延。

也让穷人分享医学进步,这一点也正是楚尔.豪森希望达到的。楚尔.豪森要求有关方面采取行动,让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位年轻女性都能得到支付得起的子宫颈癌疫苗,因为实际情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子宫颈癌发病率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