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法关系和谐是欧洲前进的保障

2003年1月21日

今年,德国同法国共同庆祝爱丽舍友好协定签署4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标志了40年来德法两国团结一致的历史,它是欧洲大陆两大曾经敌对的民族实现和解的真正开始。

https://p.dw.com/p/3Bsm
德法纪念这个日子

不仅如此。签署德国友好协定的日子也是欧洲引擎的诞生。欧洲共同制订的政策,欧洲市场的形成,欧元的引入,欧洲军事体系的建立,凡此涉及欧洲统一的重大事件,都是德法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晶。只要这两个国家的政府意见合一,意志相同,有共同的利益将理想付诸实现,那么,欧洲便能够迈出稳建、不可阻挡的步伐。

去年10月,欧盟在布鲁塞尔讨论农业改革的议题时,人们估计到德法两国因为各自的利益冲突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悲观者甚至预言,两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置欧盟扩展的前途于不顾。但事实证明,他们的估计大错特错。还在峰会召开之前,希拉克同施罗德便就农业政策问题悄悄地达成了一致。在这项一致中,德法双方均做出了让步:法国明白,至今的农业政策太昂贵并已走到了尽头;德国则认清,改革欧盟的农业政策不可过于激烈,要知道,那将是对传统农业大国法国的压制。因而在那次会议上,德法两国相当巧妙地处理了农业议题,从而没有影响到计划中的欧盟扩展。

大家心里都明白。只要德法两国协同一致,其意志之坚,很难遭到攻破。至少政治层面上德法形成的重量是其它国家的总和所不能企及的。

这一优势将在刚刚开始的欧盟委员会和理事会双重领导的讨论中再度体现。不难想象,在接下来的数周里,许多人会为此忧虑重重。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所谓的“独裁委员会”,因为这是德法两个大国的支配意志在作怪。然而事情的发展将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即他们会先是尊崇德法两国提出的建议,然后为这些建议叫好,最后自己也真心感受到建议的明智。无庸讳言,最终的结局便是希拉克和施罗德最早的初衷。

不过,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希拉克同施罗德最初的合作称不上顺利。他们两人不论政治观点还是为人处事都有很大差别。施罗德曾更加倾向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认为,他们二人协同一致的话,也就是建立一个德国-英国轴心,那将会推动欧洲发展的进程。


然而,这种想法不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一大败笔。法国一方面及时地向伦敦施展魅力,另一方面对德国改换伙伴关系的做法不加理睬。后来这条路显然没有走通。

德法关系不和的反面例子在尼斯峰会期间表现得最为清楚。当时,峰会的主旨是重新建立欧盟的均衡关系,其中包括,各成员国在欧盟理事会中拥有多少投票权。德国希望理事会的投票制度应该按照成员国的大小来制订:德国拥有8000万人口,超过法国4分之1,因此德国的表决份量应该重于法国。但是,法国对此万般不能同意。最终,德法拥有同样的表决权。该次峰会险些因此而破裂。

吃一堑、长一智。尼斯峰会之后,德法都汲取了教训:两国必须更频繁、更深入、更富建设性地进行磋商。此后,双方开始了所谓的布雷斯海姆会晤。布雷斯海姆是埃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以美味的菜肴而脍炙人口。在那里,德国两国领导人频繁会见,双方的相互理解因此而得到加强。

再后来,希拉克以辉煌的战绩赢得大选,施罗德却九死一生保住了总理的宝座。这以后,这两人似乎又加深了个人的友谊。也许,这是因为施罗德目前更需要希拉克的缘故,原因是: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红绿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坚决说“不”的做法导致了外交上的孤立;而法国不仅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扮演着中心角色,而且法国巧妙圆滑地反战手段让华盛顿保住了面子。

这几天,布鲁塞尔又将目光投向巴黎,这不仅因为德法两国纪念爱丽舍友好协定签署40周年;更重要的是,希拉克,这位目前欧洲的强人是从那里,从巴黎发号施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