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企业在中国面对人才缺口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5年9月22日

中国媒体近年来经常报导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许多海归也难以在中国立足。可是,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德国中型企业却说,越来越难在中国找到合适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

https://p.dw.com/p/7D1p
西门子上海发电厂图像来源: dpa

德国机器和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也译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主席布鲁克拉赫尔(Dieter Brucklacher)介绍说:“除上海或北京这样的人口密集地区以外,我们的中型企业在中国越来越难聘请到高级管理人才。”德国这家知名联合会的会员主要是中型企业,其中不少近年来在中国投资建厂。鉴于中国许多地方的高级管理人材有限,所以争夺优秀人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场竞争中,中型企业常常输给外国大型集团公司,因为后者在关键时候可以提供更优惠的条件,意即更高的报酬。

布鲁克拉赫尔自己的公司——生产工具机床的蓝帜(Leitz)公司就在中国经历了这样的教训。他说:“当我们决定把工厂从上海迁到南京时,我们失去了四位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上海。”

培训作为经济促进手段

现在,德国中型企业寄希望于德国鲁尔区的一所高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是埃森经济管理学院(FOM)。该院与中国院校联合办学,以速成的、注重实践的方式,培养中国学生的企业管理才能,试图为解决中国越来越大的高级人材缺乏问题提供一臂之力。两年前,这个学校开始在中国两个地方培养学士学位的企业管理人材。学业开始前,学生必须先学习一年的德语。此外,在德实习一年也是教学大纲的内容之一,学生们可以借此机会实地了解德国企业的运作情况。

在埃森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赫尔迈耶(Burghard Hermeier)看来,他们的这个培养计划是积极协助德国经济界的做法。他说:“目前大约有1600家德国企业进驻中国。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合适的人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还比较混乱,企业只管手把手地教会员工做具体的工作就算了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培训。”赫尔迈耶告知,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早就开始在中国开办自己的学校和培养课程,远比德国领先。

在中国建造铝厂的德国Achenbach Buschhuetten公司的股东兼总经理巴尔滕(Axel Barten)也说:“中国正在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劳动力越来越贵,优秀专业人才稀少。”他表示,中国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他本人对埃森经济管理学院在德国培养的学生就印象很好。这些学生都是一边学习,一边下厂工作,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很不错。埃森经济管理学院的校务主任贝朔尔纳(Harald Beschorner)告知,鉴于该学院在国内外的名声很好,他们现在也在考虑是否把专业范围扩大到工科。

缺少经理人才

但据德国机械制造厂家Klingelnberg公司董事长兼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副主席克林格恩贝格(Diether Klingelnberg)介绍,中国的工科人才足够。他说:“中国每年有30万名年轻的工程师毕业离校。中国缺的是经理人才,是具备领导才能、能大刀阔斧做明确决定的人才。”他认为,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传统。

今年8月,埃森经济管理学院的第一批中国学生来到了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然而,这些人将来是否真的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工作并不是一个定数。毕竟,进驻德国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目前已有大约1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注册。德国机器和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一位女发言人说:“这些中国公司同样也需要受过良好教育、掌握中德两种语言的人才。”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