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健康

团结抗击 疫情让我们更愿意助人

Julia Vergin | 邹宗翰 翻译
2020年4月1日

新冠肺炎大流行引发许多恐惧和自私的行为,像是恐慌性购买或是在疫情期间开趴。但团结和乐于助人的行为以及同理心也在危机下滋长。

https://p.dw.com/p/3aHZL
Die helfende Hand
每个人助人动机和方式都不同。就像我们给予他人时间、精力、信息或金钱的原因大不相同一样。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J. Kalaene

(德国之声中文网) 蕾娜是一位学生。她在外出购物时,看到一位老人家在空荡的罐头货架前站了一会儿,什么都没有买就走了。这一幕让她涌起了助人的欲望。

她说:“这个老人家可能要去好几家商店才能买到他需要的东西。这真的让我陷入了长考。”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许多人开始反思人性本质,人类自私的那一面。“以我为优先 ”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像是官方多次呼吁,说恐慌性购买既没有必要,社会也不接受,但在很多地方,卫生纸、面粉、西红柿罐头等都被抢购一空。

其中又以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最大,他们被敦促留在家中,避免与潜在感染者接触。

为了把助人者和受助者串连在一起,蕾娜和她的朋友安娜在3月中旬建立了一个脸书群组:“新冠波恩互助会”(Corona Hilfe Bonn)。她说:“4个小时内就有4百名成员加入......现在,已经有1千1百多人加入了这个小组。”

助人也是天性

在这场危机中,乐于助人的天性也很明显。那么,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可分成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义者?好的支援者和坏的恐慌者?

维尔茨堡大学心理学家博克勒-雷蒂格(Anne Böckler-Raettig)说:“现实情况复杂得多。”她的研究重点放在“利社会行为”,包括目前疫情下民众助人的意愿。

她说:“利社会行为有很多面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我们有时是非常自私的人。有时非常公正、善于合作和利社会。”

蕾娜的群组证明利社会者的多样性,她说:“很多小组成员都贡献了自己的经验,也确定了他们个人的优先事项。”当中有些人想为无家者做一些事情,有些人想为农民做一些事情,还有一些人想支持照顾者。

安娜说:“有一位成员提出要和那些难以面对孤独的人通电话,这真的让我很感动。”

Coronavirus - Köln Deutschland Nachbarschaftshilfe Corona Covid19
疫情期间,许多邻里发起互助活动。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H. Kaiser

利他主义和同理心

博克勒-雷蒂格说:“当我们准备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希望他们过得更好,希望减少他们的痛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利他主义动机。”

但利他主义是否只是纯粹以他人的福祉为重仍有争议。她个人将所有 “有为他人谋福利的动机 ”都归纳为利他主义。

当蕾娜看到超市里站在空荡荡的货架前的那位老先生时,她心想,如果我是他,会希望别人怎么做。

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葛罗丝-维斯曼 (Charlotte Grosse Wiesmann)主要研究儿童时期社交技能的发展。她说:“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利社会行为非常重要的动机。”

她认为想要助人是天生的。她说:“一岁的孩子就已经会表现出自发的助人意愿。比如说,他们会从地上捡起东西,还给把东西掉在地上的大人。”她观察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善于察觉他人的状况。

她也发现,孩子的乐于助人一开始与利他主义关系不大,反而跟加深社会关系有关。她强调,当孩子认知到他人的状况,并尝试着去帮助,就可能发展出共同的行动。她这样比喻:“我们只能一起举起一张大桌子。”

她提到:“发展心理学家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支持这样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主要特征是合作,认识知到他人的状况并帮助他人是人类的发展的重要一步。”所以她认为,这次的病毒虽然讨厌,也要靠大家一起抗击。

她还发现,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婴儿会发展出一种同理心的助人意愿。“他们开始认识到他人的情绪,并对其做出反应,比如说,试图安慰伤心的人。”

Deutschland Frau kauft tiefgefrorenes Gemüse ein
我们认为的那些像“仓鼠囤粮”的购买者,搞不好其实是为了有需要的邻居们才这样做。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imageBROKER/J. Tack

你帮我,我就帮你

也许助人不一定和利他主义有关。相反地来说,互惠才是乐于助人的重要动机。谁在需要时得到安慰,就会增加他在别人需要安慰时伸出援手的机会。

所以有可能蕾娜和安娜的动机不仅仅是完全无私地希望为他人做一些好事,而是希望在她们或家人需要时,别人也能这么做。

这样说起来,互惠互利可能会引发一种助人为乐的骨牌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互相支持。透过这次的经验,蕾娜和安娜的得到的结论是:社会上互助的意愿增加了。

对此,博克勒-雷蒂格并不太惊讶。当然,乐于助人也有其坏处。“有时候,你会因为帮人太多而阻止他们自助。”

结果可能让人对助人者产生依赖性。长远来看,这将使受助者变得更弱,而不是更强。

她笑着说,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接受帮助是多么利社会的行为。她的意思是,助人为乐,慷慨解囊,也会让助人者本身得到回报。所以,接受帮助的人也是在做善事。

团结现象能持续多久

虽然不知道助人的意愿是否会随着疫情升温而来降温而去,但博克勒-雷蒂格却持乐观态度。

她说:“我们越是经常表现出利社会的行为,并注意到这种感觉有多好,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朋友圈里,甚至在个人层面上,我们也就越会重复这种行为。”

这又让我们回到了互惠。蕾娜和安娜目前正在隔离中。到现在为止,她们不缺卫生纸和面条,但缺了巧克力。于是,她们利用自己建立的网络求助。

在很短的时间内,有11个人自告奋勇,为莱娜和安娜提供了几块巧克力。利社会的行为往往表现在非常小的事情上。但是,这一点也不为过。这些巧克力让蕾娜和安娜非常开心。心理学家博克勒-雷蒂格深信不疑地说:“每一个行动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