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北京迎奥运-修路和买车并进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1月19日

1949年建国初始,北京大约只有2000辆汽车;到了2003年的今天,200万辆私人小轿车在首都的大街小巷穿行。而当2008年中国迎来奥运会的时候,这个数字还要一路飚升到350万辆。随之恶化的是北京的交通路况。不过在汽车发烧友的眼中,这并非不能忍受。他们更在意的是手握方向盘的那份感觉,还有汽车本身――在北京,这是身份的象征。

https://p.dw.com/p/4Lo8
拥塞不堪的公路图像来源: Bilderbox

然而在国际奥委会看来,北京的交通阻塞是妨害奥运会顺利召开的最大威胁。中国政府为此投资几十亿元,用来发展首都的基建事业。北京目前的三路地铁准备将继续向奥运村附近延伸,另外,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正在筹备之中。

报纸上的专家讨论也如火如荼。有人建议在交通最繁忙的地段收费,有人提出,应该借鉴上海的做法,通过车牌号码控制车辆的数目。这样一来,每月限量给新车发放车牌,超过限制要多收费。

这些手段在北京可能都不会奏效。因为政府虽然也为拥塞的马路头痛,却为了支持汽车工业而鼓励市民购买私家车。单单在今年的头六个月,中国人就买入了近一百万辆新车。而在新兴的汽车市场上,龙头老大当属大众汽车公司,它稳占了38%的市场份额。

北京第一家汽车俱乐部――中国汽车协会的负责人赵百城(音译)对记者说:“中国老百姓最看重两样东西:房子和汽车。交通阻塞是另外一回事,汽车最重要的功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家俱乐部已经有15万名会员,交纳一定数目的会费后,可以享受一系列的服务:如排除汽车故障、组织周末郊游、帮助取得驾照等等。但是他们对于疏通道路却是爱莫能助。

在北京街头开车,汽车司机都很会见缝插针,骑自行车和步行的行人则都临危不惧,生死关头镇定自若。交通规则在那里似乎不起什么作用,人们见地就抢,见道就上。自行车道上跑着汽车;马路沿上停泊着汽车。总之,除了人多之外,北京如今的车也多。

这种状况无法阻碍人们对于汽车的追求。28岁的图片设计者李澜(音译)对记者说:“汽车可以方便日常生活,尤其在成家以后。而且,有了驾照也可以使求职应聘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