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诗人侦探走红西方文坛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1月25日

裘小龙―又一只来自东方的龙, 他的姓名与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在世界推理小说的海洋里溅出了浪花。长篇处女作《红英之死》不仅问鼎安东尼小说奖,更为“陈超探案系列”打响了头炮。近日,“陈探长”的幕后真身-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裘小龙来德宣介新书,接受了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

https://p.dw.com/p/5u6E
《红心女子》:《红英之死》续集

同他笔下的刑侦队长“陈超”一样,裘小龙的另一个身份是诗人、翻译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风渐近改革开放的中国,师从著名诗人卞之琳、攻读英语诗歌研究生的裘小龙站在窗口看到了第一道风景。他的译笔广涉英美意象派诗作,并与艾略特结缘颇深。1988年,赴美留学的裘小龙甚至追寻到了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艾略特的出生地,并且常驻至今。

但是,一个原本用中文写诗、译诗的人,怎么会用英文写起了小说?这正是裘小龙在读书界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对此,最简单不过的回答是:阴错阳差。“生活中,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出另一件,再导致另一件,因果之链一环扣着一环,在最终的结果中再难辨认出最初的起因。”

裘小龙说:“九五年左右我回了一次中国,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觉得作为个人抒情的诗很难对此描述,于是开始尝试小说。但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写过小说,推理小说这种形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因为它有一个现成的框架在里面:一般来说总是要有一个案子,一个被害者,然后要去破案,侦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探讨后面社会和政治的因素。这是一个挺方便的媒介,用来表达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裘小龙最初的想法并非是要构思一本侦探小说,而是以此为工具,勾勒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图景。曝光的女尸、扑朔迷离的线索、层层剖析的推理不过只是冰山一角,裘小龙真正的兴趣点在于挖掘深埋其下的社会根基。他说:“国内对于推理小说的理解比较狭隘,还只限于福尔摩斯、霍桑探案之类,而西方的许多推理小说带着很大程度的社会探讨在里面。我的小说就是这一路子的。我并不是很着重悬念、凶杀、刺激,这并不是我的所长,也不是我特别喜欢写的东西。”

Qiu Xiaolong
裘小龙近照图像来源: CARL HANSER VERLAG/PAUL ZSOLNAY VERLAG

在英文获奖小说《红英之死》之中,裘小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有理想、有修养、享受生活又认真做事的刑侦队长“陈超”的正面形象。外语学院毕业的陈超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未能当上外交官,而是被分配到了H市公安局,成为一名公安干警,并在国家新的干部政策下平步青云。但是陈队长并未放弃他在文学方面的追求,他写诗、翻译西方悬念小说,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裘小龙表示,这样的角色安排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说:

“我在小说中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诗人,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感觉大家看诗越来越少,若在小说里放一点诗,可以增加大家看诗的机会,让诗歌有更大的读者群;其二,我在美国生活十多年了,看到有关中国的电影、小说,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我没说这种电影不好,但看多了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人给人的感觉就老是这个样子?我就想打破那种公式化的描写,塑造比较正面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懂英文,能够吟几句艾略特,他自己也能写诗……这样的中国知识份子其实蛮多的。我这样写,并非故意要去做什么反东方主义的尝试,只是想尽可能客观地描写我自己所熟悉的一切。”

身处美国描写中国,裘小龙自然而然地面对着一个假设读者的问题,而他首先是用西方纸墨描绘一卷东方风情,内中掩映着多层次多方位的画面:时而飘散着美食的香气,时而穿插几句古雅的唐诗,还有纯东方式的古典含蓄的罗曼曲。而在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出场人物的性格是矛盾的,分裂的。仕途攀缘道路上必须牺牲的个人幸福、显赫头衔也无法挽救的深刻的孤独、理想受挫激化权力争夺、物质匮乏不减愉悦的感受……诸多细节描写丰满了小说的骨肉,炼就了小说的精魂。

离开中国十六载,裘小龙一直通过卫星电视、因特网络追踪中国社会的发展,他每年还直飞上海一到两次,若说有“上海情结”也毫不过分。当然,这种现实的距离感难免为小说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但跳出时局看问题时又多少有些“旁观者清”了。自2000年起,“陈超探案”系列逐渐走俏西方,其英文原创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陈超”迷。德语地区业已推出《红英之死》、《红心女子》(中文又译《外滩花园》),系列之三的德译本初稿也已敲定。裘小龙透露:

“与前两部小说相比,第三本小说在时间上又往前推了,大致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发生的故事,涉及到这几年新出现的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社会问题。这本书的英文题目是《当红是黑的时候》。创作起因是: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父亲在几十年前开过一家小厂,若干年后就黑了,成了资本家。但是今天的资本家很红啊,他们很有钱,很受捧。由此我提出的问题是: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全部颠倒过来了以后,生活在里面的人会碰到什么样艰难的情形?这是否会导致一些悲剧?我第三本小说里的悲剧正是缘于这种巨大的社会变化,人们贫富差距悬殊,彼此都无法接受。”

来德国举办巡回朗诵会之前,裘小龙刚刚完成“陈超系列”之四。作者将自己的灵魂投影到虚拟的小说世界里,便创造出笔下的主人公。若说二人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大概是白鹭立雪的交相映照吧。裘小龙不是党员,不是警察,但除此之外,他与陈超在感受上是息息相通的。假如裘小龙当初没有出国,他便是不穿警服的陈超。他也热爱诗歌及美食,他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也会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现实环境里不放倒最后一面理想的旗帜……而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亚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