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柏林亚太周:中德文化交流的先驱--德国人埃里希•宝隆

2009年10月10日

与往年一样,2009年的柏林亚太周主会场依然设在市中心的红色市政厅。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访问红色市政厅的与会宾客们进入大厅之后,会在两旁的走廊上看到一组用中文和德文双语标示的展板,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人。这个德国人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德国之声记者作了一番探访。

https://p.dw.com/p/K2uu
德国人埃里希•宝隆生平展现场图像来源: Hao Gui / DW

如果在著名的网站"维基百科"里输入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的名字,您会发现这位德国人的生平简历:出生于1862年4月4日,地点是德国布伦瑞克附近的一个小地方Schöppenstedt,去世日期是1909年3月5日,而地点则位于千里之外的中国上海。他对于中国的最大贡献在于,在上海创立了同济医院以及中德医学院,而后者则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前身。不过,对埃里希·宝隆的生平进行了多年研究的迪特·舒伯特先生表示,现有资料所显示的宝隆出生地其实是错误的,"他不是在Schöppenstedt出生的,而是在但泽(Danzig)附近出生的,这是我们逐渐了解到的情况。"

舒伯特先生原先是一名中学教师,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作为德国政府派遣的德语教师前往同济大学教学。在退休之后,他依然与当时的学生和大学方面保持联系。2008年,同济大学庆祝一百年校庆,纪念学校创始人自然是庆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遗憾的发现,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中国,这所与德国关系密切的百年大学的创始人,埃里希·宝隆都几乎无人知晓。而且,他的许多相关信息也并不完整。因此同济大学委托舒伯特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而在柏林亚太周上的这次展览就是研究之后所得出的成果。舒伯特本人并非历史学者,承担这一工作完全出于个人兴趣。他表示,能够有今天的这份调查成果,也要感谢运气的帮助,"我完全凭借直觉,一开始甚至是非常天真地开始了这项工作。我向香港市政府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在香港电讯中寻找一名叫做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的资料。"

Dr. Chunchun Hu Vizeleiter des Konfuzius-Instituts Hannover
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胡春春副教授图像来源: Hao Gui / DW

让舒伯特惊喜不已的是,仅仅过了一晚,他就收到了香港方面的回音,其中包括了宝隆去世时的讣告,其中明确记载了宝隆的出生地是但泽附近的帕泽瓦尔,而这一信息也在德国的教堂新生儿出生纪录中得到了确认,自此这位同济大学开创人的历史中的一个谜点也终于得到了澄清。此后,舒伯特先生继续自己的工作,终于得到了一份非常完整翔实的宝隆生平资料。埃里希·宝隆在两岁时就失去了双亲,在学校里,他一直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此后,身强体壮、学习医学的青年宝隆加入了德国海军。1891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宝隆随舰队远征中国,并访问了德国领事馆的一名医生。这名医生幸福的家庭生活让他非常向往,因此没过几天之后,他就辞去了军中职务。回德国进修两年之后,宝隆回到上海,开设医院,接纳那些没钱看病的中国人。此后,由于人手不济,他又开设了德文医学堂,培训中国医师。当然,宝隆绝非仅凭一人之力完成这些事情,当时的中德两国政府和中德商人的捐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牵头人的宝隆确实居功至伟。1908年,德文医学堂初具规模,并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但可惜的是,第二年,宝隆就因病去世。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位同济创始人在后世的知名度。不过,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代表、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胡春春副教授认为,宝隆在历史中逐渐被人淡忘,乃至同济大学的德国色彩一度非常模糊,还有其他的原因:"日本入侵,同济大学 内迁之后,最老的一部分,也就是医学院后来没有搬回到上海。而49年中国建国后,我们的一些老的和德国的关系在很长一段内没有得到恢复,在79年之后才得到恢复。"

79年之后,曾在德国留学的时任同济校长李国豪开始尝试恢复与德国之间的联系,而同济大学也逐渐恢复了自己的"德国色彩"。这次宝隆生平展在柏林亚太周展示之后,还将继续前往汉堡等地巡回展出。而埃里希·宝隆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在中国和德国将继续得到传唱。

作者:石涛

责编:谢菲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