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驻华大使馆上的“状态”

石涛2008年8月24日

这几天晚上,经过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外大街17号的民众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凝神观看院内的这座建筑物。其实,这里既不是奥运赛场,也不是流行店家,而是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馆。一个使馆建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的兴趣呢?德国之声奥运特派记者石涛特地前去打探了一番。

https://p.dw.com/p/F3rC
德国驻华使馆的新“状态”图像来源: Li Jiwei

晚间的三里屯外交使馆区,一片寂静,与一路之遥的三里屯酒吧街形成了鲜明反差。漆黑夜色之中,大街北边的一座建筑却显得特别耀眼,一大片泛光照明衬托出的幽蓝色调显出了凹凸不平的纹理,犹如一块巨大而皱褶的蓝色布料把德国驻华大使馆遮盖了起来。这是一个以大使馆建筑为游戏空间的艺术作品,名称叫做"状态",而它的作者就是李继伟。

Installation inForm
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图像来源: Li Jiwei

1960年出生的李继伟曾经在北京,维也纳和纽约攻读艺术,并曾定居在德国柏林。2003年,李继伟回到中国,继续他的艺术创作。北京奥运会之前,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希望能够通过一件艺术作品作为迎接奥运的礼物,而李继伟则成为了这个创意的构思者和执行者。

在北京的夏夜星空之下,李继伟侃侃而谈:"我当时就问,这个东西我是不是可以自由发挥,还是做一个一般的灯箱类型的招贴广告。大使说那不一定。后来我走到使馆外面,问大使是不是可以利用大使馆建筑来做。他说可以,于是我答应他在三天内拿出方案。"

Installation inForm
艺术家接受媒体访谈图像来源: Li Jiwei

三天之后,李继伟的方案呈现在大使眼前,8月4日,图纸上的方案成为了众人眼前的现实。这就是现在被称为"状态"的空间艺术作品。一个由高级人造材料经过扭曲加工和拼接之后,形成了一套象征性的运动衣裤,蓝色的上衣和白色的短裤似乎是被人扔到了德国使馆的外墙体上。用李继伟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与隐藏其下的德国大使馆营造出了一种视觉的刺激,一个是自由与规则的对比,一个是活跃扩张与静止界限的对比,塑造了一个抽象的发展空间。 而这种投掷概念的本身就蕴含着无形思维活动的内在张力,表现出跨越的精神。

李继伟的这个作品总共动用了800块由德国拜尔公司提供的最新PC板材,总重高达20吨。那么,这个作品为什么被命名为"状态"呢?他的解释是: "其实状态在中文里面有很多含义,人和自然生存状态,社会的状态,国家的状态,也可以使运动员的状态,艺术的状态。我这里所指的状态就是广义的。"

Installation inForm
大使馆新面貌图像来源: Li Jiwei

"状态"的这个名字包罗万象,就像它所呈现出的一片蓝色一样,飘逸幽然,这是不是李继伟使用蓝色作为主色调的原因呢?"北京一般来说天气不是那么好,比较灰,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用比较跳的蓝色和白色形成对比, 它一下显出了一种朝气和透明,和一种更大空间的视野,提供了人们想象的空间。"

"状态"是李继伟迄今为止所创作的规模最大的作品。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与奥运结缘,闻名遐迩的"水立方"游泳馆内的"泡泡吧"也是他的手笔。此外,他还为"德中同行"系列活动设计过文化亭。从奥运会开幕之后,德国驻华大使馆建筑上的这个"状态 "就吸引了很多人流连忘返,而它将至少持续到残奥会结束,也就是今年9月。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