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駐華大使館上的「狀態」

石濤2008年8月24日

這幾天晚上,經過北京朝陽區東直門外大街17號的民眾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凝神觀看院內的這座建築物。其實,這裡既不是奧運賽場,也不是流行店家,而是聯邦德國駐華大使館。一個使館建築為什麼會引起人們如此的興趣呢?德國之聲奧運特派記者石濤特地前去打探了一番。

https://p.dw.com/p/F3rC
德國駐華使館的新「狀態」圖片來源: Li Jiwei

晚間的三裡屯外交使館區,一片寂靜,與一路之遙的三裡屯酒吧街形成了鮮明反差。漆黑夜色之中,大街北邊的一座建築卻顯得特別耀眼,一大片泛光照明襯托出的幽藍色調顯出了凹凸不平的紋理,猶如一塊巨大而皺褶的藍色布料把德國駐華大使館遮蓋了起來。這是一個以大使館建築為游戲空間的藝術作品,名稱叫做"狀態",而它的作者就是李繼偉。

Installation inForm
藝術家的創作狀態圖片來源: Li Jiwei

1960年出生的李繼偉曾經在北京,維也納和紐約攻讀藝術,並曾定居在德國柏林。2003年,李繼偉回到中國,繼續他的藝術創作。北京奧運會之前,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希望能夠通過一件藝術作品作為迎接奧運的禮物,而李繼偉則成為了這個創意的構思者和執行者。

在北京的夏夜星空之下,李繼偉侃侃而談:"我當時就問,這個東西我是不是可以自由發揮,還是做一個一般的燈箱類型的招貼廣告。大使說那不一定。後來我走到使館外面,問大使是不是可以利用大使館建築來做。他說可以,於是我答應他在三天內拿出方案。"

Installation inForm
藝術家接受媒體訪談圖片來源: Li Jiwei

三天之後,李繼偉的方案呈現在大使眼前,8月4日,圖紙上的方案成為了眾人眼前的現實。這就是現在被稱為"狀態"的空間藝術作品。一個由高級人造材料經過扭曲加工和拼接之後,形成了一套象徵性的運動衣褲,藍色的上衣和白色的短褲似乎是被人扔到了德國使館的外牆體上。用李繼偉自己的話來說,他的作品與隱藏其下的德國大使館營造出了一種視覺的刺激,一個是自由與規則的對比,一個是活躍擴張與靜止界限的對比,塑造了一個抽象的發展空間。 而這種投擲概念的本身就蘊含著無形思維活動的內在張力,表現出跨越的精神。

李繼偉的這個作品總共動用了800塊由德國拜爾公司提供的最新PC板材,總重高達20噸。那麼,這個作品為什麼被命名為"狀態"呢?他的解釋是: "其實狀態在中文裡面有很多含義,人和自然生存狀態,社會的狀態,國家的狀態,也可以使運動員的狀態,藝術的狀態。我這裡所指的狀態就是廣義的。"

Installation inForm
大使館新面貌圖片來源: Li Jiwei

"狀態"的這個名字包羅萬象,就像它所呈現出的一片藍色一樣,飄逸幽然,這是不是李繼偉使用藍色作為主色調的原因呢?"北京一般來說天氣不是那麼好,比較灰,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用比較跳的藍色和白色形成對比, 它一下顯出了一種朝氣和透明,和一種更大空間的視野,提供了人們想像的空間。"

"狀態"是李繼偉迄今為止所創作的規模最大的作品。其實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與奧運結緣,聞名遐邇的"水立方"游泳館內的"泡泡吧"也是他的手筆。此外,他還為"德中同行"系列活動設計過文化亭。從奧運會開幕之後,德國駐華大使館建築上的這個"狀態 "就吸引了很多人流連忘返,而它將至少持續到殘奧會結束,也就是今年9月。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