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对三峡的讨论在中国越发公开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2003年6月17日

柏林日报报道说,由于降雨量增大,三峡库区水位提前五天达到了预定的135米,水位落差达到可供航运的65米。今年8月1日,首批两个机组将开始并网发电。十月份,另外两个机组也将运转。柏林日报注意到,中国媒体对这一工程发出了批评的声音:

https://p.dw.com/p/3l4M
三峡附近的一段河流图像来源: APTN

“这个工程耗资220亿美元,对工程的批评并没有沉寂下来。上星期三,甚至官方的英文版中国日报也对此工程提出了批评。在对工程的好处进行一番赞颂之后,该报对工程给长江中下游带来的环境危害提出了警告。该报说,库区早已不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水土流失将日益严重,一些处于危险之中的物种将濒临灭绝。‘建坝开始之时,其负面影响就开始了,并将持续数十年。’一些情况下,这些危害是‘隐蔽的、无法预见并具有持久性’。

人们担心的是,化工企业和其它工业设备的残留物以及医院、制革厂和120万移民的生活垃圾被水淹没后将对环境造成危害,环保人士担心,被淹没的城市和工厂会造成江水长期污染。”

柏林日报的文章说,在中国,现在人们对三峡这个做给人看的工程讨论越来越公开了。专家们认为工程费用太大,不经济,一旦大坝有损坏,会给千百万沿岸居民带来极大的危险。文章接着谈到三峡工程带来的社会问题:

“至少有120万居民被强迫迁移,这样的做法激起了国内和国际的批评。其中大约有一半的居民被迁往地势高的地区或其它省区。据目击者和媒体的个别报道,在此过程中一再发生居民抗议活动,因为政府许诺的补偿发下来时往往太少或者干脆被腐败的干部挪作它用。另外,政府显然很难给移民找到工作,导致了社会问题增多。农民们批评更多的不是发电站及其对环境的危害,而是地方干部的严重腐败,这些干部大发横财,把移民推向生死未卜的未来。”

柏林日报记者还采访了绿色和平组织的气候专家斯密德。这位专家认为,三峡库区形成后,当地的气候将发生变化,柏林日报刊登了斯密德的答记者问,斯密德说:

“尤其在建造大坝的地区,可能出现变化。蒸发的水量增多,造成降雨量增多,气温也可能发生变化。这除了带来社会后果,还会对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气候保护人士反对建坝。

我们原则上主张开发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有利于气候保护,但这适用于小型水电站。象三峡大坝这样的庞大工程所产生的负作用超过了其好处。开始时好象解决了诸如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同时又产生了人们先前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