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气候保护NGO希望与欧洲更多合作

2010年7月1日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失败后,欧洲和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之路?这是在波恩举行的"欧中公民社会论坛"的主题。来自中国的13位NGO代表与欧洲同行一道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https://p.dw.com/p/O8Jx
中国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图像来源: AP

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全球环境研究所(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是中国以气候保护为重点的NGO之一。2009年,该机构开始运作"能效与气候变化"中美合作项目。内容包括推动中美省州合作、中美高级非正式对话,以及开展水泥余热发电、农村可再生能源、沼气利用项目。

China Peking Greenpeace Aktion zum Klimakonferenz in Kopenhagen
哥本哈根期间,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永定门投影“拯救气候倒计时”图像来源: AP

该机构执行主任金嘉满介绍说: "我们中美的项目更多是来自美方的资助。这次来欧洲的访问之后,我也希望回去能跟北京的欧盟办公室沟通,看将来中欧之间能有一些什么样的合作项目。2006年,我们曾经获得过欧盟的一个项目,给42个企业进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培训。所以我们认为,欧盟实际上也是非常关注中国的。"

金嘉满是来自中国气候与环境保护NGO的13位代表之一,前来德国参加"欧中公民社会论坛"活动。主办者克劳斯·海德介绍说,论坛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欧盟。在为期近两周的活动中,中国NGO代表参观了德国柏林、乌帕塔尔等地的多个德国NGO,与欧洲同行展开讨论,建立联系。海德说:"这些中国同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们热情高涨,十分开放,很乐于参加讨论,这些都令我们感到惊讶。对我来说,他们展现了中国人新的形象。"

UN-Klimakonferenz in Kopenhagen
哥本哈根峰会期间的民众抗议图像来源: AP

北京"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创始人李立今年25岁。2007年,他发起组建了有中国300余所高校参与的青年气候保护网络。他对此次德国之行评价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因为之前我们与欧洲的联系仅限于在参与国际交流会议时的一些联系。这次我们看到了彼此合作的空间。就我来说,我们可以帮助做中欧青年的实习,以及中欧青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活动。"

来自云南恩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的周玖璇介绍说,她所在的机构十分关注农业与气候保护的关系。这家机构也获得了德国两家基金会的支持。

中国气候保护NGO还刚刚起步。环保人士姚遥介绍说,这些民间组织主要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比如"空调26度"的行动。由于气候保护需要高技术与资金,而这方面的国际合作往往在国家层面上展开,所以在这方面,民间组织的参与空间不大。

但姚遥同时指出,气候保护NGO还可以扮演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在气候谈判中作为博弈方来参与:"比如在哥本哈根会议中我们看到有很多NGO在外面游行抗议示威,或者从全人类的角度给参加会议的国家提意见。但我们不得不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NGO的活动基本上可以忽略。所以目前,中国的NGO并没有太多地以独立、民间的身份参与到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中去。"

BdT Protest Klimawandel China Peking Klimagipfel Kopenhagen
哥本哈根峰会期间,绿色和平在北京组织的另一项活动图像来源: AP

作者:苗子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