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是否一艘正在下沉的巨輪?

2002年5月6日

美國著名財經雜誌《財富》,在最新一期以「誰要香港?」作封面標題,對政權移交近五年來的香港現狀表示憂慮,稱中國經濟向全球開放後,香港作為外資進軍大陸的大門作用會喪失,加上香港內部經濟問題重重,因此香港的地位將會被上海取代。

https://p.dw.com/p/29cp
超過一半的香港中產人士對以董建華為首的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風格表示不滿圖片來源: AP

九五年曾以封面故事形容《香港已死》美國著名財經雜誌《財富》,在最新一期再次以把香港作為封面故事( Who Needs Hong Kong?),引起香港政府的強烈抗議。一段時間來關於香港前途的爭論,隨著這期封面故事的發表,又重新浮上表層。

香港政權移交前,《財富》曾經以《香港之死》影射九七後香港的沒落而引起全球注目。後來,由於香港政治局面基本維持穩定,該雜誌又在去年五月在香港舉辦了《財富全球經濟論壇》,成為該刊改變對香港看法的一個明證。這一次,《財富》雜誌又從對香港具有信心的立場上倒退回當年的立場,因而被一些國際觀察家認為是對香港近年經濟困境和政治尷尬處境的集中反映。這篇封面故事,一開首便將過去港人排隊爭購樓花,但今年初卻是排隊到大陸公司的招聘會求職這兩種情況進行比較,說明令香港出現病態的原因,並不是回歸後的政治大變動引致,而是因為經濟問題。《財富》雜誌認為,雖然中國的法制及經濟體系相對香港仍屬落後,外匯管制嚴格,但跨國集團都紛紛選擇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作為亞洲區的基地,在外國公司急於進入內地市場的心態驅使下,上海隨時會將香港比下去。


文章認為,香港曾經「擁有中國獨家專營權」,因為四九年以來,凡是想與中國做生意的外商,都會通過香港;但今天中國經濟正向全球開放,對香港的需要將大不如前,所以香港的「中國專營權」正在遭到遭侵蝕。但《財富》雜誌同時指出,憑著香港素有的逆境中的生存能力及適應能力,以及不斷調整其角色,或許香港可以發展成珠三角的商業心臟,即中國的芝加哥,從而闖出新天地。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對《財富》雜誌的文章作出回應說,《財富》雜誌在七年前預言„香港已死「,但過去發生的事見證了《財富》的論點完全言過其實。發言人說,目前有超過三千二百家國際公司在香港設地區總部或辦事處,所以「誰要香港?」的答案明顯不過,正如《財富》自己指出,以往打賭香港失敗的人從沒有贏過,因此歡迎《財富》在五年後重臨看看屆時香港的情況。


事實上,國際媒體對香港現狀的憂慮,在近幾年裡一直沒有完全消失過。去年八月,英國權威的《經濟學人》雜誌調低香港未來五年最佳營商環境的排名,由上次評審的第三位降低至第十位,位居新加坡之後。據透露,《經濟學人》調整這一排名秩序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香港法制和政治轉變,以及人力資源分配不均,未能配合和推動高增值行業發展。與此同時,據香港媒體透露,超過一半的香港中產人士對以董建華為首的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風格表示不滿。雖然《經濟學人》對香港的批評在香港當地遇到強烈反彈,但上周,《經濟學人》在它的調查報告中,還是堅持這一立場。


香港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在經濟形態上無法有效完成轉型,在政治生態上卻又過早地接受了北京政治文化的影響,這一切已成為香港政權移交四年來的„頑症「,也是造成香港國際形象日益受損的主要原因。


最近幾天,正好是中國大陸的„五一「長休假,來自中國大陸的幾萬名遊客成為香港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預計可以為香港市場帶來不小的推動力。回想幾年前香港人由於大陸商品便宜而蜂擁而到大陸購物的現象,令人感到香港今非昔比,似乎也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財富》雜誌封面故事所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