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首本《漢德歇後語詞典》 問世

2009年10月18日

德國漢學家羅艾可女士同她的老師顧彬教授共同編寫了《漢德歇後語詞典》。其中收錄了大約1400個歇後語詞條,涵蓋中國文化與民俗的各個方面。這也是德語界首本關於中國歇後語的詞典。

https://p.dw.com/p/K9OX
《漢德歇後語詞典》

詞典的編者Elke Spielmanns-Rome女士的中文名字叫做羅艾可,她曾在波昂大學學習漢學、日本學和交際學。編纂《漢德歇後語詞典》的想法可追溯到70年代。當時顧彬教授的中國老師"張先生"張祿澤女士收集了上千條中文歇後語,並提議將它們翻譯成德文,她收集的這些歇後語也為《漢德歇後語詞典》的編寫奠定了基礎。羅艾可女士從90年代初開始著手編寫這本詞典。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收錄了1400個詞條的《漢德歇後語詞典》終於呈現在讀者面前。羅艾可女士表示:"在德國的漢學界,歇後語並不為人所知。這本詞典的實際意義就在於,讓德國人能夠理解中國歇後語的含義。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大約50本單語的歇後語詞典,中英歇後語詞典也有不少,但這本《中德歇後語詞典》在德語界還是首創。"

《漢德歇後語詞典》的封面圖片是羅艾可女士親自在天安門廣場拍攝的。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的畫像前方,站崗士兵身邊的遮陽傘看上去剛好像是毛澤東頭上的一把傘。這張圖片背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尼克森訪華前,毛澤東曾經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採訪。1971年,這位美國記者在文章中稱:"毛澤東將自己看作是一個打著傘的孤獨的和尚。"這個比喻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著毛澤東在西方人的腦海裡的形象。其實,毛澤東在接受採訪時,只是引用了一個歇後語"和尚打傘"來形容自己。但他並沒有說明,歇後語的後一半是"無法(發)無天"。直到1990年,當時在採訪現場的共產黨史權威專家龔育之才解開了這個誤會。

《漢德歇後語詞典》裡收錄的詞條中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和風俗。比如:"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梁山泊的軍師--〈吳用〉無用"、"關老爺的臉--紅了"、"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百家姓》不念第一個字--開口就是錢"等等。也有很多日常生活中非常口語化的歇後語,比如:"瓜地裡讀書--念秧兒"、"隔牆甩孩子--丟人"。此外甚至還收錄了一些書面語中很少見的粗話。對此,羅艾可女士解釋道:"歇後語主要在口語中使用。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時,能夠生動地展現人們的日常生活。收集資料時確實有一些粗話,我並沒有刻意避免。"

羅艾可女士表示,歇後語的翻譯並不容易。一方面,歇後語中包含的文字游戲經常會使用諧音的方式,這在德語中是無法效仿的。因此她將歇後語的原意和引申義都翻譯成德語,供讀者參考。另一方面,歇後語背後蘊含的關於中國文化的典故,對於大部分德國讀者而言是陌生的。這種文化背景方面的缺口就只能通過每個詞條下面的附加說明予以彌補。而且,這本詞典的索引使用起來很方便。查閱者不需要很明確地知道整個歇後語,用歇後語中的部分詞查詢就可以找到該詞條。比方說,不論是按照'打傘'還是按照'無法無天'查詢,都可以找到'和尚打傘'這個歇後語。"德國人可以通過這本詞典瞭解到很多中國的文化、歷史與民俗。歇後語中含有宗教、歷史以及小說中的一些形象,比如孫悟空、豬八戒,還有《三國演義》中的典故。閱讀這本詞典,德國人也可以去瞭解這些中國人熟知的故事。"

面對如此的豐富有趣的中國歇後語,學漢語的外國人可得小心使用,不然可就真成了:外國人開口--亂說。

作者:余思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