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領馭充當開路先鋒 大眾首季度業績喜人

2006年4月4日

雖然還是春天,但是2006年第一季度對於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眾而言卻已經提前進入了收獲的季節,他們在中國第一季度的銷售較去年增長了將近40%。中國已經成為了大眾在德國之外最重要的市場。

https://p.dw.com/p/8CFY
大眾汽車銷量喜人圖片來源: AP

從2006年1月份到3月份,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兩家合資企業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的銷量有了明顯的增長。2005年第一季度,兩家企業共銷售汽車118030輛,但是一年之後,這一數字達到了164339輛,大眾汽車品牌包括Skoda在內的銷量為145328輛,奧迪的銷量為19011輛。憑借著其奧迪A4和奧迪A6的全新車型,奧迪繼續保持在高檔車市場的領先地位。奧迪A6在本季度的銷售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多,今年奧迪還將向中國市場引進豪華運動型多功能車 Q7。此外,新推出的帕薩特「領馭」甚至在市場上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儘管目前的業績不錯,但是並不意味著大眾在中國的銷售能夠盲目樂觀,這一方面源自同行業的激烈競爭,包括現代,本田和豐田車都把開拓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另一方面,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雖然都是大眾旗下的子公司,卻有著各自完全獨立的銷售網路,導致大眾在中國就像「一夫兩妻」。這一問題已經存在了很久,為避免旗下產品內部之間的相互競爭,大眾計劃將進一步加大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新產品的目標客戶的差異化。

大眾1985年憑借著桑塔納打開了中國市場,並且創造了銷售方面的奇跡,在2001年之前佔據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但是因為決策層的失誤,使得德國人在中國的營運成本過高卻缺乏有競爭力的新款車型,導致大眾在華的銷量一落千丈。

這種變化在加入WTO之後顯得更為明顯。與以前大規模的公務用車採購不同,在加入WTO之後,中國幾乎有80%的購車者是為了買私家車,他們對價錢和款式也就更加挑剔。與此同時,中國的汽車保險提價,油價上升,養車費用增加也使得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的總體銷量下降。在這種大環境下,美國日本和韓國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車型顯然更有競爭力,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50%暴跌到20%,將第一的寶座拱手讓給了美國通用。

危機關頭,去年10月份,大眾集團中國區總裁兼CEO范安德博士公佈了拯救中國市場的「奧林匹克計劃」,通過改善組織結構和降低成本,並推出更具競爭力的車型來一挽頹勢。「領馭」的推出無疑開了一個好頭,大眾還計劃在2009年之前再推出10到12款新車型,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與此同時大眾sagitar〔新捷達〕將在4月份上市,作為奧林匹克計劃的一部分,Skoda也即將在明年全面登陸中國。范安德博士表示:「期待今後的幾個月中大眾的銷量能持續增長,最終完成本年度的預定銷售計劃,大大超過2005年的銷售業績。」

而就在在中國市場大獲豐收的同時,因為推出了新款的捷達,帕薩特和高爾夫GTI,大眾在美國的銷量也有了顯著的提升,第一季度的銷量與去年相比增長了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