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難民自述:「我們做到了!」

Khalil Khalil
2020年8月31日

五年前,他作為難民來到這裡。現在,他早已不再把自己看作難民,因為他說德語,有住房,而且在接受培訓。卡利勒說,只有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做到這些。

https://p.dw.com/p/3hoyn
Ungarn Budapest Flüchtlinge mit Merkel Plakaten
2015年9月5日,抵達慕尼黑中央火車站的難民。許多人寄希望於梅克爾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C. Stache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們能做到!"有些人對這句話感到憤怒,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挑戰。不管你怎麼看待梅克爾,這句話之所以成為她總理生涯中的一句名言,也是因為她在動蕩時期堅持其政策,維護了局勢的穩定。這句話使她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在國外甚至高於在德國,現在仍然如此。

在有這句話之前很久,安吉拉‧梅克爾在我的中東祖國就早已是一個知名人物。她是女性力量的象徵。父權制國家中有無數婦女從她那裡得知,婦女同樣有能力從事通常由男人所從事的職業。

無人願意離開家園

"我們能做到!" (Wir schaffen das!)一句話說明融合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總理所說的"我們"指的是德國社會,特別是眾多的志願者,2015年秋季我認識了他們中的很多人。 這句話中的"Das"指的是像我這樣的難民。 "做到"(Schaffen)是指我們所有人要共同實現的目標。現在回想起來,實際上一切都如過去5年所表明的那樣,相互信任和接受,使得很多事情都能夠做到。

Kommentatorenbild Khalil Khalil, Thema Fünf Jahre Wir schaffen das
2015年年底,哈利勒來到來到巴登-巴登圖片來源: Natalie Ehrmann

沒有人願意或高興地離開自己的祖國。我們所有人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特殊的感情。然而,如果你所熟悉的環境突然間只有了恐怖?如果一切都在毀滅或者是已經毀滅?如果戰爭、迫害或災難奪走了你的所有權利怎麼辦?而難民也是人,應該得到人的對待和看待,而不應只是將他們作為難民"潮"、難民"危機"或難民"問題"的一部分。這樣的概念實際上不應再被社會所接受,也不應再出現在媒體上,因為它們很傷人。

僅在2015年,就有89萬難民來到德國。迄今,幾乎只是個別人的犯罪行為引起人們的關注。當然難民是人,而不是聖人。因此,也會有一些人做出愚蠢的事情或犯罪行為。遺憾的是,如果肇事者是難民,其國籍就會被大肆報導。所有難民常常被一刀切。實際上所有國家和民族,無論他們的宗教信仰如何,都有好人和壞人、受過教育和未受過教育、尊重別人和不尊重別人以及愛好和平和熱衷暴力的人。

在梅克爾說出"我們能做到" 5年之後,我們確實做到了很多。這要感謝梅克爾和政府機構中的許多人、無數的志願者、德國社會和人民的坦誠,當然也要感謝難民們的勤勞和抱負。

顯然,當人們來到一個新的國家時,必須要學習很多的東西並適應新的環境。當然首先要學習的是語言,還有風俗習慣和文化。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與當地人共同走這條路。他們與你交流,為你解釋你所不懂的事情,消除誤解。和他們在一起可以讓你生活得開心愉快。

我的朋友圈裡,幾乎每個人都走過了這條路,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公司和培訓單位已經發現,迄今能夠從敘利亞來到這裡的人,還可以做到更多!從一開始我就確定這只是時間問題。至少在新冠危機清楚地表明了移民在衞生系統的重要作用。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清楚的是,移民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而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我會想念您的,梅克爾女士

移民促進了經濟增長,減少了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並將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聯繫在一起。說得風趣些,就是人們相互抹平了棱角。換句話說,他們進行了相互補充。

梅克爾夫人,我向您鞠躬致敬。多虧了您,我才能寫出這段文字。感謝您致力於一個開放、公正和多彩的社會。 在您一年多後不再任職時,我會想念您的。

希望與幻滅:兩個截然不同的流亡故事

(哈利勒(Khalil Khalil)(31歲)出生於阿勒頗。自2015年底以來一直居住德國。 他在敘利亞完成了大學法律學業,目前在斯圖加特西南德電台(Südwestrundfunk)接受圖像和音響師的培訓。 2019年,他被授予巴登-符騰堡州家鄉獎。除接受培訓外,他還做有關逃亡、融合、語言和方言、民主和文化衝擊等議題的演講。您可以通過臉書關注哈利勒。)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