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雙重策略應對不滿,過度反應適得其反

2011年3月1日

德語媒體認為,儘管中國經濟持續繁榮,民間卻存在很大不滿,北京深信"茉莉花革命"蔓延中國並非空穴來風,因此採取雙重策略加以防止。但是,過度反應只會強化民間抗議的自身動力,使網路現象變成生活現實。

https://p.dw.com/p/10R0B
2月20日北京王府井圖片來源: AP

貧富懸殊分裂社會

德國《商報》2月28日寫道:"北京的當權者日益不安,恐懼在傳播,那是對北非革命運動可能向中國蔓延的恐懼。中國人將自己對自由的渴望稱為'茉莉花革命',因為,即使大多數中國人更看重的是增加富裕,自由思想也活躍在北京、上海以及這個國家的許多都市。"

該報認為,"政府採用雙重策略應對起義的危險,一方面用國家權力嚇退抗議者,另一方面,溫家寶以經濟政策安撫老百姓。


"其中,一個決定性的方面就是對付消費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它比缺乏新聞自由更讓大多數中國人擔憂。……"

該報寫道:"為了抑制通膨,中國政府宣佈未來5年追求的增長率為7%,而2010年還是10.3%。在中國社會內部,開始出現嘈雜之聲,聲音雖小,但卻聽得見。

"不僅黨的幹部被驚動,西方也擔心。中國的動蕩會影響整體世界經濟。從西方的角度看,這裡也適用的是已經在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適用過的,即穩定的價值與自由的價值之爭。"

文章認為,"……迄今為止,中國的經濟成就穩定了政治制度。可是,它業已成為這個國家及其政府的問題。

聽起來是如此荒謬,持續的繁榮行將讓這個國家不穩定,因為,在這個巨大的國家,繁榮的分配極不均衡。"

"貧富懸殊分裂社會,尤其是在目前。沿海城市的可支配淨收入高達西部腹地農村的3倍。即使在現代化超級都市,富人和窮人的差別也越來越大。"

"茉莉花運動"在獲得動力

奧地利《經濟日報》(2月28日)寫道:"不知名的中國'茉莉花運動'組織者可以談論成功了。要在超過兩打的城市阻止計劃的抗議行動,治安力量的過度反應給他們送來抓捕和粗暴的圖片。儘管至少在北京還無從談起抗議,警察如此表現,就像真出了什麼事一樣。……"

該報指出:"無論如何,民眾中有很大的不滿,主要是針對價格上漲、不斷擴大的收入鴻溝和房地產泡沫,普通收入者已經買不起住房。……"

"於是,神秘的'茉莉花運動'組織者一個接一個地散發呼籲,讓治安機構成了驚弓之鳥,撲風捉影地疲於奔命。儘管Facebook, Twitter 和YouTube在中國被封鎖,網路审查也更加嚴格,抗議呼籲卻飛快傳播。現在,又發起下個星期日人大會議開幕之際在許多城市'散步',這只會讓過分操勞的警察們繼續被牽著鼻子走。"

該報認為:"雖然迄今幾乎沒有發現遊行,但是,有目共睹的是,國安機構自己堅信'茉莉花運動' 在中國的存在,儘管其背後可能只有幾個網路活動家。迄今主要只是一個網路現象,正被治安機關的過度反應和恐懼轉化為真實生活,並且在獲得自己的動力。"

編譯:林泉

責編:李魚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一定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