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雅皮已去,依迪何在?

亞思明綜述2006年1月17日

六十年代流行嬉皮,嬉皮的口號是:寧要愛情,不要戰爭;八十年代流行雅皮,雅皮的風格是:捍衛制度,積極進取。而21世紀的新精英族群、雅皮的後裔——依迪族(Yindie)則是雅皮(Yuppie)與自由人(Independent)的結合體。他們事業有成,但是並不追名逐利,享受生活但不鋪張浪費,特立獨行但不標榜另類。

https://p.dw.com/p/7niN
依迪代表:格溫妮絲‧帕特洛圖片來源: AP

作為一族擁有著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生活情調的人群,依迪的一些生活方式及價值定位,也是和過去的那些雅皮以及所謂小資的白領人群不同。作為e時代的新銳人物,他們既可以享有富裕的成功,同時又能不失叛逆的靈魂。這些年齡介於20至35歲之間的年輕的社會精英正在倫敦、紐約等國際都市以一種溫文爾雅的方式顛覆一個時代的理想及其生存的意願。例如好萊塢影星格溫妮絲‧帕特洛及其夫君——酷玩樂隊主唱克里斯‧馬丁可謂是依迪一族最著名的一對代表。

依迪特性

除了咖啡必喝拿鐵,上網必定無線之外,依迪族另外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標誌恐怕就是配備白色耳塞的iPod了。依迪們也穿牛仔褲,不過絕不問津大路貨,最好是「Urban Outfitters」之類的比較冷門的品牌,以顯標新立異。正如英國《獨立報》記者埃德‧卡伊薩一針見血的描繪:「依迪族不僅僅熱衷於定義他們的所愛,更會同樣指明他們不屑一顧的事物。」

頻繁使用搜索引擎Google也是依迪族的共同特點。其中與「自由」有關的概念更是他們平均每天不下5次搜尋的對象。不過, 對於「獨特性」 的過分追求最終可能導致物極必反的結局。《獨立報》記者卡伊薩提醒說:「那些時刻避免隨波逐流的人群到頭來將以自己的方式匯入乏味的主流。」

何去何從?

無從考證,究竟是誰首創了「依迪」這一稱謂。正如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布爾喬亞精神的代表——「雅皮」,至今無人能判定其真正的原版出處。「雅皮」一詞的引入也許緣自1981年5月份的《芝加哥論壇報》,隨後,好萊塢經典影片《華爾街》將這一概念傳達至全球的各個角落。即使被定義的族群本身並不願意被扣上「雅皮」的帽子,但這一新興名詞早已流傳於世,並且家喻戶曉。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發展,雅皮不斷演變出多種衍生群體,例如已婚無子雅皮——迪奇(Dinkie)、同性戀雅皮(Gay Yuppie)——孤皮(Guppie)、黑人雅皮(Black Yuppie)——布皮(Buppie),以及事業觸礁的雅皮——雅非(Yuffie)等等,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至於繼雅皮之後,依迪稱謂究竟還有多少生命力,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