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陳光誠令中美戰略對話陷入尷尬境地

2012年5月1日

美中關係想必是世界上最重要,同時也是最為複雜的雙邊關係。而中美戰略對話開始前夕,維權人士陳光誠的成功出逃顯然為這次對話平添了變數。

https://p.dw.com/p/14nXI
Symbolbild China und USA Montage: Charlotte Jaekel
中美戰略對話周四開始圖片來源: AP/Montage DW

周四,第四屆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將在北京開幕。對話的規模和陣勢也將是相當的龐大,畢竟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超級大國,一個是世界上發展最為迅猛的國家。美國方面將由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和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出席對話,而參加對話活動的美國官員則不會少於兩百人。

對話內容涉及面本來就已經相當廣泛,而上周又平添了一項非常棘手的內容: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上周成功繞過了對他實施的軟禁措施,已逃出家鄉山東省。多名維權人士證實,陳光誠已經逃入美國駐華大使館。多年來,美國方面一直呼籲中國政府恢復陳光誠的自由,並多次披露陳光誠及其家人所遭遇的種種迫害。去年十一月,國務卿希拉蕊還在一次講話中公開提到陳光誠的名字。並以他為例,批評中國政府動輒剝奪維權人士自由的做法。而相比之下,陳光誠出逃事件發生後,美國方面卻保持了不同尋常的緘默。甚至迄今為止拒絕證實陳光誠是否已經進入北京的美國大使館。

China Menschenrechtsaktivist Chen Guangcheng aus Hausarrest geflogen
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據信已逃入美國使館圖片來源: YouTube

陳光誠成功出逃,北京疑心重重

陳光誠逃入北京美國大使館,使本來就已經非常艱難的中美對話增加了更多變數。長期關注中國政局的香港觀察家林和立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北京一直懷疑,美國可能參與了陳光誠逃入美使館的過程。此外,中方也不想給外界留下中方屈從於美方壓力的印象。"

上一次發生中國反對派人士逃入美國使館的事件已經是1989年的事情。天安門學生民主運動遭到血腥鎮壓後,物理學家方勵之逃入美國使館,並獲得政治庇護。但他在美國使館滯留一年後,北京才允許他離境前往美國。

六十多種對話機制

從那以後,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今天則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外匯貯備迅速攀升的同時,中國也表現得愈加自信。中國希望成為美國平等的對話夥伴。但雙邊關係中仍充滿了相互間的不信任。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和北京大學今年春季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美之間存在著"戰略性猜忌。"

Währungskrieg Dollar Yuan
"戰略性猜忌"圖片來源: Dominik Joswig

雙方缺乏信任的原因並不是交流的太少。中美政府間不同層面的定期對話機制已經有六十多個。2009年開始啟動的每年一次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對話機制之一。

而今年的對話顯然時機非常微妙。十一月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選戰現在正在激烈進行。而中國共產黨則將在秋季舉行的"十八大"上完成領導人的換屆。這兩個重要的日期越臨近,政治家們所能表現出的靈活性和妥協意願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新一輪戰略定位

除了陳光誠事件之外,雙方政治家當然還會討論一系列具有全球意義的話題。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認為,歐巴馬總統期望在制止伊朗和北韓的核擴張方面獲得中國的支持。此外,華盛頓還會敦促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採取果斷的立場。

而北京則對美國調整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定位表示憂慮。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會晤日本首相,以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長帕內塔同菲律賓對等政府官員的會晤更加加深了中方的憂慮。 菲律賓外長羅薩裡奧和國防部長加斯明到訪華盛頓之際,中菲兩國因南中國海領域的領土糾紛而導致的雙邊緊張關係也在與日俱增。一般認為,這場領土糾紛也將是中美對話的內容之一。

Karte Südchinesisches Meer Chinesisch
南中國海示意圖圖片來源: DW

或許陳光誠問題周四前就能夠得到解決。《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國務院一名高級官員已經先期飛往北京,期望盡快促成陳光誠問題的解決。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編譯:達揚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