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閒話德國:聖馬丁和德國好人的自作多情

2017年11月18日

一項民調顯示,每十一個德國人裡,有一人要求把聖馬丁節改為「燈籠節」。專欄作者張丹紅欣慰地看到,大多數德國人並沒有打算放棄自己的基督教傳統。

https://p.dw.com/p/2nmz4
Deutschland - Bahnstreik - Das Gute dara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Spata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3年11月,編輯部派我去柏林出差。晚上採訪結束正要走回飯店,突然聽到街對面傳來好聽的童聲:"我隨燈籠走,燈籠隨我行。天上星星閃爍,地上有我們照亮。"一群舉著燈籠的小朋友唱著我最喜愛的聖馬丁節歌曲。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女兒的最後一個聖馬丁節(德國聖馬丁遊行截止到小學四年級),我竟不在她身邊。淚水奪眶而出。

從那之後,每到聖馬丁節的時候,我總是有種莫名的傷感。說起來令人不可思議:我這個華裔的無神論者卻那麼懷念一個天主教的節日。我的孩子們已經長大了。留給我的是無數聖馬丁節的美好記憶:與其他父母一起做燈籠,在星空下、在清冷中和在毛毛雨伴隨下的聖馬丁遊行,一年又一年,我先是推著坐童車的女兒,後來手領著她,再後來見不到她的蹤影,因為她更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緊跟著走在前面的駿馬和騎在馬上的紅袍馬丁,最後是嘶嘶篝火聲和孩子們紅紅的臉蛋兒。

也是穆斯林的榜樣

我願意回憶聖馬丁節日,在這一點上,德國穆斯林中央委員會主席艾曼-馬茲克和我一樣。幾年前他接受德國"世界報"採訪時說,他上小學的時候很願意和母親一起參加聖馬丁遊行。"聖馬丁是所有人的榜樣,包括穆斯林。"

Sankt Martin vor Kölner Dom
聖馬丁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R. Vennenbernd

這位圖爾的大主教確實無可指摘。他於四世紀出生於今天的匈牙利,原籍義大利,在法國服兵役,他因此可以說是實踐歐洲融合理念的第一人;他後來拒絕參戰,成為和平主義者,這應當使他贏得所有左派和綠黨政治家的擁護;而他在那個星光閃爍的晚上把自己的戰袍一分為二,一半分給一名乞丐,受感動的不只是基督徒,而是所有人道主義者。很少有一個基督教的節日像聖馬丁節一樣讓各種宗教和世界觀的人都願意參與。

不過,在一些好心德國人看來,偏偏是堪稱楷模的馬丁不再適合做節日的名字。幾年來,一些左派地方政治家不斷呼籲將聖馬丁節改為"燈籠節"或"太陽月亮星星節"(一首著名馬丁節歌曲的歌詞),而一些幼兒園園長認為自己有權利修改一個上千年的傳統。他們的理由是:不想讓外來移民感到別扭,不想排斥穆斯林。

我要問問這些人:誰感到受排斥了呢?我這樣的移民沒有,大多數穆斯林沒有。我上面提到了那位穆斯林中央委員會主席,穆斯林記者Menerva Hammad撰文呼籲德國人"不要再因為我們拋棄自己的傳統"。

這些自認為關心外來移民的德國人把我們看成了什麼人呢?是特別敏感、脆弱的一接觸德國傳統就徹底崩潰的人嗎?他們擔心我們受刺激,讓我們遠離帶德國味道的東西。我認為這是對我們外國人的極端歧視和誣蔑。

Zhang Danhong
圖片來源: V.Glasow/V.Vahlefeld

很多決定來基督教德國生活的外國人都對德國情有獨鐘。我們心甘情願地接受德國文化(也包括基督教這個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並喜愛上相關的習俗。有關取消或修改傳統的建議是對良好融入德國的外來移民的一記耳光。

為什麼某些德國人不肯放棄自己否定呢?有人說他們是預支服從。服從誰呢?是德國政府?不過,政府暫時還沒在歡迎文化和自我拋棄之間劃等號;也不是服從移民的大多數。那麼只剩下對所有德國的和基督教的東西都持拒絕態度的少數移民。這些人或者應當回到自己的國家,或者足不出戶,眼不見心不煩。

這樣的預支服從並不會加強社會的團結,相反,它會加深部分德國人對穆斯林的仇恨,而這該不是那些"好心人"的初衷。這些用心良苦的人們應當考慮一下:孩提時代牢記馬丁事跡的人長大以後不會去點燃無家可歸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