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諾貝爾和平獎是表彰也是諷刺

2005年10月7日

周三奧斯陸傳出消息說,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總幹事巴拉迪。這不僅是對該機構和巴拉迪本人工作成績的表彰,也是對美國的諷刺。

https://p.dw.com/p/7H1n

評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並不一定完全要看其工作業績,為了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而堅持不懈努力的精神也是評選的重點。從這點出發,今年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總幹事巴拉迪應當是個最佳選擇。

48年來國際原子能機構一直為避免世界遭受核子大戰威脅而努力。回憶當年,如果世界能夠按照該機構及其負責人——埃及人巴拉迪的主張行事,那麼就可以避免一些原本不該發生的事。在伊拉克問題上,巴拉迪從來沒有受華盛頓方面的影響,相信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當年世界如果聽信了他的話,那麼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依據也就無法站住腳了。

此次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巴拉迪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顯然是一種暗示。因為美國政府又在試圖煽起一場新的危險的運動,它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還應當感謝巴拉迪的是,他至少以外交手段制止了伊朗核計劃問題的勢態按照美國的願望進一步升級。他沒有對美國的強烈要求做出任何妥協,而是頭腦冷靜地一再強調說,儘管伊朗的核計劃有與事實不符之處,但是華盛頓所說的情況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伊朗當地調查的情況存在著巨大差異。

諾貝爾和平獎是對堅韌不拔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機構總幹事巴拉迪以及他領導的這個機構的鼓勵。希望能夠幫助他們今後更順利地對付任何操縱該機構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企圖。

恐怕美國政府也已經意識到,它無法利用現在的核檢體系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於是他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解釋原本嚴格的核問題原則。他同印度簽訂了核合作協議,同巴基斯坦眉來眼去,並袒護以色列。而這三國都是並不準備加入核不擴散條約的國家。相反,華盛頓卻對已經簽署了該協議的伊朗不斷施加壓力,並造成北韓退出了該協議。

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總幹事的任務如今要比過去更為複雜了。這也就更加凸現出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此次決定的重要意義。我們要說,象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巴拉迪這樣的機構和這樣的偉男子理應得到世界的鼓勵。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