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談判有進展無協議 特習料將再會晤

2019年2月1日

美中兩國高層官員星期四結束了兩天的貿易談判。一個確切的成果是,北京承諾購買500萬噸美國大豆。但美貿易代表說,全面協議仍遙不可及。

https://p.dw.com/p/3CXut
Präsident Donald Trump bei einem Treffen mit einer chinesischen Handelsdelegation
中美雙方都表示談判有重大進展,但都沒有公佈細節。貿易戰會如何發展?圖為川普在談判後會見劉鶴畫面。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M. Wilson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官媒新華網在2月1日發佈新聞表示,中美雙方「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雙方還明確了下一步磋商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內容提到,「雙方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护和技術轉讓問題,同意進一步加強合作。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符合中國改革開放大方向,中方將積極回應美方關切。」此外,「將採取有效措施推動中美貿易平衡化發展。中方將有力度地擴大自美農產品、能源產品、工業製成品、服務產品進口......」。

在新聞中也強調,要建立「有效的雙向實施機制」,確保協商一致的各項舉措落地見效。「雙方已就實施機制的框架和基本要點達成了原則共識,將繼續細化。」

美國總統川普星期四 (1月31日)下午在白宮會晤了中國首席談判代表,中國副總理劉鶴。根據白宮發表的聲明,美方強調,雖然中國在保護智慧財產權和技术方面有了進展,但這不意味著雙方已經達成協議,兩國將繼續會談。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告訴記者,兩天一夜的談判是「非常激烈、詳細和具體的討論」。不過他沒有說雙方取得進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只表示與中國達成的全面貿易協議仍遙不可及。川普则重申,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達成的90天休戰是嚴格期限。除非3月1日之前美中達成滿意結果,否則美國將提高關稅。

Präsiden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Xi Jinping anlässlich der Eröffnung des "Panda Garden" im Berliner Zoo
川普表示沒見到習近平前不會有協議。雙方的分歧還有哪一些需要等到領導人出面解決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川普vs.習近平

美國總統川普预計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就更具爭議性的技術問題達成最終協議,並表示可能需要會面一次以上。他說:「有些觀點我們互不同意......但我和習近平見面時,每一點都會得到同意。」

川普这番談話一出引起爭議。似乎透露他十分希望達成協議,可能讓白宮強硬派為難。路透社也分析,中方也可能因此不需要做出更多讓步。

目前白宮沒有詳細說明何時舉行峰會。不過川普预計在2月底前往亞洲,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再次會面。屆時會不會也安排與習近平見面,外界正密切觀察。

習近平也請中國代表團轉交致川普的信函,希望中美雙方能「各退一步」,早日達成符合雙方利益的協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月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我們注意到川普总統表示十分期待同習近平主席再次會晤。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致川普总統口信中指出,習主席也願意同川普总統以各種方式保持密切聯繫。 

USA Sojabohnen
圖片來源: Reuters/File Photo/T. Gannam

雙方談了什麼?

根據白宮發出的聲明,在談判中,美國側重於就結構性問題和減少逆差達成有意義的承諾。雙方談了以下議題:(1)美國公司被迫向中國轉讓技術的做法;(2)在中國境內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執行;(3)美国公司在中國所面臨的大量關稅和非關稅壁壘;(4)中國對美國商業財產進行的網路盜竊所造成的傷害;(5)政府干預市場機制,包括補貼和國有企業,如何可能導致產能過剩;(6)取消限制美國向中國銷售製造業、服務業和農業產品的市場壁壘和關稅;(7)貨幣在美中貿易關係中所起的作用。

聲明提到,雙方還討論到減少美國對中國的巨額且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的需要。中國從美國的農場主、牧場主、製造商和公司企業購買美國產品是談判的關鍵內容。

根據白宮發布的川普与中國副總理劉鶴的會談文字記錄,劉鶴表示中國將從美國進口500萬噸大豆。白宮的文字記錄中顯示二人的對話中說是「每天」(per day)。但媒體報導認為這或許是口誤或誤會。據《紐約時報》引述美國農業辦公室(American Farm Bureau)一位經濟師的數字,在一個正常的年份,美國向中國出口大豆的量約為3500萬噸。

新華網報導,雙方討論了貿易平衡、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务业、農業、實施機制以及中方關切問題。

1月30日至31日,中國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帶領中方團隊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帶領的美方團隊在華盛頓舉行經貿磋商。

夏立民/羅法 (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