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語言能力是上天的饋贈」—寫在國際母語日

2006年2月21日

移民家庭的孩子往往在語言方面雙面受敵,他們既說不了一口地道的母語,也未能真正駕馭好德語。早些時候,德國社會就已意識到向外裔家庭加強德語教學的重要性,如今人們發現,移民孩子如果能夠有效利用他們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德語之外熟練掌握另一門語言,將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https://p.dw.com/p/81AU
得天獨厚的雙語環境圖片來源: dpa

雖然各種語言的地位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上天賦予人類的珍貴饋贈。「多語中心」教授羅澤馬瑞‧特萊希認為,不要小看年幼的孩童,他們其實都是個個都是小小的語言天才。「這種能力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牙牙學語的小孩子能夠不斷地自發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對此我們往往非常吃驚:一切進行得如此井然有序。他們自行假設,尋找規則,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就能更正自己的錯誤。通常看來,一個兩歲半到三歲的孩子,路還不太能走得穩,就已學會了自己的母語。這難道不令人感到驚訝嗎?」

也就是說,不需要人為的訓練,一個2到3歲大的孩子已經打好了自己的語言基礎。問題是,對於那些母語非德語的孩子,人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也盡早步入德語學習的正軌呢?而且要在不影響母語能力的前提下,只能錦上添花,不可顧此失彼。這絕對不是苛求,要知道,幼小的語言專家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地掌握多門語種。

不過,這一任務對於本身說不好德語的母親來說可謂是一項挑戰。因為學齡前兒童在邁入幼兒園或者小學門檻之前,都是在母親懷裡接受了人生第一課。語言學專家特萊希說:「大多數移民家庭的孩子在家中和父母講本國語,在幼兒園說德語,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他們也具備在多語環境中遊刃有餘的能力。但是作為父母,如果和小孩的交流有限,又不能通過講故事等方式擴充他們的視野、詞匯量及知識面,孩子當然沒有理由進一步構建自己的第一語言系統。」

很多外裔母親單憑自己的人生閱歷無法認識到交流的重要性,她們應該和自己小孩一起對話、看圖識字、辨別物品名稱,教他們如何穿衣吃飯。即便是在廚房裡做家務,上街購物,或者清理房間、做手工活,孩子們都可以從中學會很多單詞。所以說,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而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安德烈‧韋特是波昂民眾大學主管德語教學及文化融入的老師。她還是從2006年1月份開始啟動的「背包」項目的負責人,年輕的外族母親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在游戲中增進子女的語言能力。她說:「重要的是要多和孩子說話,雖然一些國家的文化傳統並不鼓勵父母和子女一起玩耍、對答,但是婦女應該重新學習她們自己在孩童時代沒有經歷過的事情。」

特萊希教授從科學角度上解釋說,要想學好語言就應該多開口說話,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學校。移民家庭的孩子自幼生活在雙語環境之中,這是他們的優勢,而不應該被當成問題。特萊希說:「人類的大腦擁有多種潛能和開發可能。我們必須懂得提供給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說,應該鼓勵外裔父母多和孩子講本國語,歐洲社會需要雙語或者多語人才,我們應該把握好這樣的機會。」